学生跨校求职遭遇门户之见 高校偏爱"吃独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学生跨校求职遭遇门户之见 高校偏爱"吃独食"?
2009年03月25日 15:0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毕业生跨校求职遭遇门户之见,一些高校就业信息资源只对本校毕业生开放,对外校学生则设置各种障碍——

  就业大市场呼唤破除校际信息封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方、各部门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的努力虽然一直在进行,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在求职中还是遭遇尴尬。

  笔者日前了解到,部分高校为保证本校学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实行了严格的“地方保护”,只对内服务,以防止本校招聘信息泄露。知名企业招聘信息扎堆重点大学后带来的校际鸿沟在金融危机面前更加凸显,进一步完善高校间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对应届毕业生特别是身处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高校的毕业生顺利求职至关重要。

  高校为何偏爱“吃独食”

  “为什么只让持有本校校园卡的学生进入招聘会?”3月初,武汉某高校搞“关门招聘”,让不少外校毕业生觉得很郁闷。当天,一家商业银行在该校举办招聘会,本地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前往应聘,但被拒绝入场。工作人员称,该校规定,非本校学生不能参加招聘会。一名外校学生表示,招聘会本属公共资源,该校做法有失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笔者了解到,多数高校校园招聘会,至少有三成以上外校学生参加。费心费力好不容易办起的招聘会,外校学生多了,本校学生机会相对就少了,这样的境况,不仅主办者心有不甘,本校学生也表示不满。

  于是,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出台了。有的高校通过销售门票控制外校学生比例;有的高校则将就业网的核心内容保护起来,外来者一般只能看到政策咨询、应聘技巧等一般性的内容,如要了解招聘岗位等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则需输入学号和密码方能进入;有的校园宣讲会或专场招聘会的信息不上网,而是采用原始落后的张贴公告的方式发布。

  对此,笔者随机登录国内25所高校的就业信息网,15家网站亮起了“红灯”,招聘信息、就业快讯、校园招聘会、最新需求等栏目均被加锁。拥有开锁钥匙的都是本校内部人士,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本校其他年级学生也被拒之门外。

  一所高校的就业信息该不该与其他高校学生共享?部分高校老师坦言:保护本校的就业信息在情理之中。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用人单位都是学校辛辛苦苦联系的,自然应先满足本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再说,企业选定我们,就是看准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来,其他高校学生不必参与。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理说应该全社会都来关心,就业信息理应向全社会所有毕业生公开。但由于高校间存在着就业的竞争,一旦完全开放就业网站,很可能对自己学校的就业工作造成冲击。同时,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有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如此一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只能寄希望于为本校毕业生提供独家的招聘信息,增加就业砝码。

  封锁信息非明智之举

  不同学校举办的招聘会规格有所不同,一些知名企业很少眷顾非重点大学的学生。部分名气小、地理位置较偏的高校,招聘单位不多,层次也不是特别高,到知名高校就业网上查询招聘信息成了很多毕业生找工作的“必修课”。

  同时,社会上的招聘会和公共招聘网站上的用人单位大多招聘拥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对应届毕业生来说,高校就业网的信息最实用。不少毕业生表示,求职战就是信息战,多掌握一场招聘会信息就多一分机会。为破解部分高校就业网上发布的独家信息,应届毕业生们通过互换学生证号,获取校外招聘信息,通过此渠道应聘成功的学生不在少数。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利用自己占有的就业信息资源牟利,造成不良影响。

  其实,高校封锁就业信息并非明智之举。从技术上讲,处于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想完全封锁一条信息并不是那么容易。在那些必须注册的就业信息网上,访客完全可以将招聘企业名称复制到搜索引擎中,查找该公司主页,再获取招聘信息。笔者一试,成功率非常高。

  面对外校封锁就业信息,众多学生认为比较狭隘,他们表示:企业讲求择优录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来试一试?事实上,高校间互筑信息壁垒,人为制造出就业信息的混乱和不合理分配,短期内可能保护了本校学生就业,长远看势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全局利益。

  首先,这样做影响了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有的用人单位推出的岗位多种多样,一些岗位对这所学校毕业生没有多大吸引力,却可以得到另外学校学生的青睐。几所高校的学生一起参与应聘,用人单位招聘效益就会提高。从社会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就业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帮助更多毕业生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企业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使其优化配置。

  其次,学校失去了参与竞争和锤炼内功的机会。高校结盟打造毕业生就业平台,一方面让学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另一方面,这种结盟本身使得用人单位更容易对各学校毕业生素质进行比较,更能看出本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便于今后改进和完善,提升办学竞争力。

  再其次,不利于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即将立足社会的大学生,能否自己发现就业渠道,发掘、把握信息也是一种竞争能力强弱的体现。同时,就业信息向低年级学生封锁,不利于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前移,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旦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增强并前移,就会把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变为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动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也就不那么难了。

  看来,封锁就业信息只能是掩耳盗铃,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

  资源共享让彼此受益

  高校就业信息互相封锁,凸显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共享机制的迫切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全社会都应努力,其中就需要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联姻”,分享本校较为丰富的就业信息,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32.1%的毕业生通过参加本校或外校组织的中小型校园专场招聘会实现就业,16.7%的毕业生通过参加本校或外校举办的校内大型供需见面会找到工作,而通过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型招聘会谋取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仅占1.6%。在应届毕业生看来,社会力量举办的招聘会因有在职人员参加,一般对工作经验要求高,而校园招聘会针对性强,签约成功率高,更受毕业生欢迎。

  看来,校园招聘会正成为毕业生求职首选,也是他们成功求职的主渠道。对于高校如何建立共享平台,笔者有如下建议:

  首先,高校应有更加宽广的心胸,从全社会促就业的高度出发,从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公开就业信息,体现出服务社会、服务兄弟高校的奉献精神。

  其次,跨区域建立就业联盟。辽宁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共同推出“东北地方高校就业协作体联合人才交流会”,以“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实现多赢”为原则,为单位选才和个人求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服务。同时,3省高校就业信息网相互链接,所有就业信息资源全部共享。根据东北3省人才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要求,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由3校轮流承办,开创了跨省举办人才现场招聘会的新模式。

  再其次,建立行业性的就业联盟。曾隶属于原机械工业部的河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结盟,实现了用人单位资源共享、用人单位巡回招聘。据了解,这7所跨省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结盟后,每所高校都将自己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推荐到结盟高校的双选会。用人单位表示,结盟的学校接力赛似的把企业从一个学校接到另一个学校,吃住行安排得很周到,省去了不少麻烦。当然,7校毕业生由于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多、范围广、层次高,挑选的余地更大。同样,华中师范大学与全国25所院校结盟组建“中南高师院校就业联盟”,并与北师大等院校互换登录就业信息网的用户名和密码,为毕业生共享就业信息提供平台。该校本科毕业生很容易在教育系统找到饭碗,而且到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人数逐年增长。这些创新做法和经验都值得借鉴。

  2009年,全国有611万名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较去年增长52万。要解决这么多学生就业,迫切需要高校间共享资源,形成合力。在今年“两会 ”上,高校校长们透露,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信息数量较往年减少了20%左右。面对不容乐观的整体形势,我们更应该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同心协力度难关。

  -湖北大学 黄伟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