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表象下的双重矛盾
面对今年农历春节后,媒体铺天盖地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李凯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要因为现在出现金融危机才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道以前就没有吗?难道学生就业了就不会失业吗?”
在他看来,“就业难”只是一个表象,隐藏在冰山底下的千年积雪是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人才的观念和就业指导的落后。“全国高校大致分为研究型和技职型,现在的问题是研究型的学校常常是哪个科目热门就开设哪个学科,部属的211工程学校还好些,其他的学校千校一面情况很多,所有学校都设置法律、MBA课程,同质化的学生一批一批毕业,企业消化不了,企业是讲求实效的!”
信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童山东教授对此也颇有同感,他觉得深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比其他地方高校要高些,主要在于地方高校对就业导向意识不强,设置的专业与社会脱节,课程对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好。
“深圳大学生今年面临的是总量和结构的双重问题。”从2005至2007年连续3年,童山东都参加了深圳市劳动部门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他记得2005年企业提供了6000个岗位,来了6万大学生;2007年2万个岗位,来了10万大学生;而去年11月在会展中心组织的那场双选会, 岗位数量没有增加,但进场的大学生却达到15万人。
至于结构性矛盾,他认为是个老问题。“企业还是需要人,可是大批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因为企业需要的大学没有培养。但从结构这个角度上讲,无论是深圳的本科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深圳大学生对企业的适应度还是比内地学生要强,有优势和竞争力。”
尽管如此,李凯还是有疑问:为什么技职类教育的学历就只能停留在大专。“日本、新加坡的这类学校都有本科甚至硕士学位,我们并非说高职类院校的所有学科都要设置这么高的学位,但是其中一些课程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创造这样的专业,完全可以学习4、5年。现在不是大力鼓励产业工人升级吗?”事实上,不少技职类院校的老师对此都有同感,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大量需要高技能人才,如果把部分专业的技职类学生升级,不仅可以补缺,还能为学生争取到更多就业机会。
深大特设100万创业基金
在深圳的三所本地高校里,深圳大学的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都是最高的,为此,深圳大学决定出资建设“深圳大学学生创业园”扶持学生创业。创业园一期选址南山区科技园南区,占地700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场地装修,如果顺利,今年上半年就能开园。“这也不完全是为了应对这次的金融危机,本身也是高校的一个趋势。”郑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学校学生处调到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此事。
郑伟说,学校投入很大,除去行政运作经费,还拿出100万专项资金作为“创业基金”。场地租金原本也曾考虑过是否要免费,但后来觉得应该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据了解,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是三年级以上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毕业未满一年的毕业生,每个创业项目申请额度在1万— 10万元不等。而受理创业项目申请,年前就已经开始。
“用创业带动就业是一种方式,深圳学生的创业意识早,有激情有热情,不少学生大二就有兼职工作。”尽管一直对学生创业有所耳闻,但接触实际工作后,郑伟还是吃了一惊。“我之前还挺担心,因为创业基地大约可以提供20个场地,我怕申请的人不多,这样筛选时就容易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但是接手后非常意外,因为学生申报的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出人意料。其中,有个项目甚至已经找到200万元的投资,但由于对方提出要占有股份,学生才不同意。当然,这个学生也比较成熟,是本科工作2年后再到深大来读研,项目是光电方面,已经申请了专利。”
郑伟说,创业项目申报一年一次,今年的报名3月20日截止,但目前已确定创业意向的学生有30—40个(有些是团队申报),且项目都比较好,理工科项目以IT类居多,文科类则以设计项目居多。所有项目最终将由专家组评审团进行评估。
“‘学生创业何为成功?’我们觉得初次创业并非单一是看赚钱多少,关键是能对其第二、第三次创业有帮助,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