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一个留美MBA的艰难求职路(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敢问路在何方? 一个留美MBA的艰难求职路(图)
2009年02月25日 10:05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人物档案:

  Young,目前在雪城大学商学院(美国排名前50)读MBA课程,研究金融和供应链管理双方向。出国前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获得材料物理、国际金融四年双学位。

  Young还有3个月就要毕业了,但是工作却迟迟没有着落。此时的Young正在面临着一项激烈的抉择:为到底是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寻找最后一线生机?

  想到两年前,他为了自己的“留学梦”毅然放弃了国内悠然的生活和不错的工作机会,去美国,最靠近世界商业圣殿———华尔街的地方,来实现自己“世界商界大腕”的梦想。

  而不曾想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给他以及跟他一样抱着镀金梦想的留学生的求职路上带来了坎坷。

  “危机当前,一个国际学生要在美国求职实属不易。我也曾认真考虑过回国的问题,但回国就业也有很多麻烦。”越洋电话里,Young的声音听上去很无奈。

  突如其来的冲击

  Young一直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能获得雪城大学MBA全额奖学金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不过,他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自2007年抵达美国之后,Young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每逢寒暑假,他就找机会到当地知名的金融机构实习,一来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二来为自己将来的求职铺路。他告诉本报记者,当时年景还不错,对于他们这样背景的毕业生来说,“只要你表现不错,很多公司都会愿意提供offer给你的。”

  2008年6月,Young利用暑期的时间进入当地一家知名的金融集团实习。实习期间,他扎实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公司的赞赏,高层透露出留他在公司发展的想法,他也对这家公司各方面条件都还比较满意。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到了8月份Young实习结束的时候,他却没有收到公司的offer。

  “不光是我,其他几个在美林实习并且拿到offer的同学也都遭遇了变故。”公司发来通知说“很遗憾,因为你的职位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不能再聘用你。”

  而这一切都归咎于那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

  “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了。”Young说,“到了2008年9月份,时局继续恶化,连普林斯顿商学院的学生都几乎拿不到实习机会,更不要提拿offer了。”

  “堵死”的求职路

  “客观地说,校园招聘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求职方式。”根据从师兄师姐那里得来的经验。Young开始放弃“通过实习寻找工作机会”的这条路径,把目光转向了校园招聘。

  由于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习经历,在时局不景气的情况下,Young还是拿到了10多家企业的面试机会。

  与此同时,Young也开始网上投简历。“但是网投的效果很差,基本是在做无用功。”Young告诉记者,“很多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都是过时的”。

  此外,Young也不忘利用人际关系来求职,他开始请求老师、校友、甚至是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来帮他推荐工作。但无奈的是,形势恶化的程度远比Young预想的要快。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卷入这场风波,很多大的金融机构纷纷宣布破产,之前还能苟延残喘的公司也开始大规模裁员。Young以前实习时候结识的不少老师、朋友甚至是企业的副总裁、HR都不幸被炒。

  “整个华尔街一下子从商界精英的天堂变成了地狱。”Young这样描述当时的惨状。

  既然正式员工的工作都不保了,企业也基本不再提供实习的机会,更不会提供新的岗位,在校园招聘中不少对他印象不错的企业也因为发展不景气而取消了部分岗位的招聘。

  “这一情况持续到了2009年,如今,进入学校进行招聘的企业已经少到屈指可数了,这条求职的路也变得非常难走。”

  国际学生的天生劣势

  除了面临大环境恶化、企业紧缩招聘的考验,Young还不得不面对身为国际学生的天生劣势。

  作为国际学生,要想留在美国就业,除了要找到愿意给你提供全职工作的雇主外,还需要获得H1B工作签证,两者缺一不可。

  如今,美国企业饱受金融危机的煎熬,能为本国人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屈指可数,更不要说是国际学生了。

  不过,相比之下,H1B工作签证更难拿。因为,首先你要找到一个愿意为你提供offer的美国公司,然后公司愿意帮你提交证明,你才可以递交H1B工作签证的申请。“而且,一定要在每年的4月1日前递交申请,否则错过一天,既要等一年。”Young特别强调。

  “事实上,在美国10个雇主中有8个不愿意为国际学生办理H1B工作签证,而在人才过剩的商科领域,这个情况尤其明显。”Young感慨到。而且,H1B工作签证申请本身的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即使你提交了申请,也不见得就一定能获批。

  据了解,自2007年开始,美国政府规定每年给国际学生提供的H1B工作签证的数量为6.5万个,当年就有10万多人申请,最后被迫采用抽签的方式。而此后每年的H1B工作签证都在6.5万个左右,申请的人数却逐年增加。

  “如果运气好被抽中的话就很好了,但是每年都有很多人没有被抽中。”Young言语里透露出一丝无奈。

  不过现在,国际学生在美国的就业空间还一再被压缩。据他介绍,美国议会近期通过了一个议案:所有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公司要优先录用美国国籍的毕业生。“这无疑让原本紧张的形势变得更加恶劣。”

  也曾考虑回国发展

  在美国就业的道路崎岖狭窄,Young的很多同学和朋友也在考虑回国发展。但是他们不得不考虑一个投资回报率问题:当初家里拿了几十万元的费用来让孩子留学,如果他回国后,工作难找或者薪酬不能符合预期,那就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

  “这近一年来的求职历程的确很艰辛,我也考虑过回国发展的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疑问和困扰的。”Young对记者说。

  首先就是发展前景的问题。“近几年国内的金融机构取得很快的发展,但是毕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究竟有多少企业真正需要有国际背景的金融人才也是一个未知数。”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找到适合“海归”回国就业的渠道?此次金融危机,不少国内机构借机海外“抄底”金融人才,不久之前还有国内金融机构“组团”去华尔街招聘海外人才。

  Young也参加了一场在纽约举行的国内基金公司委托一家机构进行的专场招聘会,但他感觉这场招聘会办得非常“水”。“基本每个求职者只得到了5分钟的面试时间,我根本体会不到他们招人的诚意。”

  第三,国内机构的承诺在人才回国后能否全部兑现也是个问题。Young说,他听不少朋友说过,很多机构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时候都许下了美好的承诺,但是一旦回国成为他的正式员工后,很多原先的承诺都成为了泡影,而此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国内企业真能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相信很多海外的人才还是非常愿意回国发展的。因为,毕竟大家的根还是在中国。”Young坦诚地说。

  本报记者于冬雪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