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回头来反思媒体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是否媒体对于事件的解决帮助有限,甚至有混淆视听或媒体暴力之嫌?
熊丙奇:大众传媒的介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视听混淆不是大众媒体所致,而是没有学术共同体所导致,不应该把责任归结给媒体。即使是学术共同体对某一事件或某个人的学术贡献进行评价时也可能产生意见分歧,最后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类似于法院审理案件当中陪审团的做法。不同媒体对事件会有不同看法,不同的学者对事件也会有不同看法,这些都很正常。不能说有分歧就是混淆视听,我也不认为在这个事件当中有媒体暴力。
相反,我认为,由于我们的学术评价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媒体评价必须进一步加强。如果没有媒体评价,我们的学术评价会更加没可能受到监督,如果学术评价委员会缺位,教育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置若罔闻,再没有媒体评价,那么,学校基本不会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处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现在,公众对媒体上层出不穷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厌倦,而真正应该去认定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和机构却是缺位的。如果说媒体在这个事件上有什么过度表现,也是因为目前对于学术评价的状态太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从事件开始,学校就有这种学术自觉,马上进行调查处理,哪里还会有媒体铺天盖地的讨论。
广州日报:那你认为,在目前环境下,由行政监督和媒体监督共同形成的监督状态,能比较有效地对这类事件作出良性推动吗?
熊丙奇:我觉得很难,这必须由制度改革来推动。对大学而言,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管理。现在,国家已经颁布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些纲要当中已经提出了大学要去行政化、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并将其明确作为未来的改革方向。这说明,高层已经真正认识到了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就未来的改革而言,只是怎么做的问题了。
汪晖“抄袭门”大事记
●3月10日,南京大学学者王彬彬在《文艺研究》上刊发文章《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质疑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抄袭。25日,《南方周末》全文刊载了这篇文章。
●3月25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称:“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但这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
●3月25日,汪晖给媒体记者回复短信:“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
●3月25日,网上出现钟彪《学术“私律”与“莫须有”》一文,批驳王彬彬。该文称:根据“偷意”这样一个极不严格的概念,几乎所有不做注的地方都可以戴上“偷意”的帽子,则所有学术文体都会崩溃。
●4月3日,《北京青年报》发表汪晖著作的责任编辑舒炜《“王彬彬式搅拌”对学术的危害》一文,舒炜说:“这样以人身攻击为目的的指控,几乎可以把任何学者的任何写作都定义为剽窃。”
●4月7日,项义华发表《规范的缺失与自我的迷失——也谈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一文,在部分承认王彬彬批评有“偏颇之处”之后,该文也提出了“涉嫌抄袭的新证”。
●4月9日,知名学者丁东发表文章,称自从中国有了现代学术以来,引用别人的著作不注明出处,从来都是不正当的,上世纪80年代也不例外。
●4月28日,王彬彬在媒体发表《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献疑——仅限于第十二章第四节》一文,再次批评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有涉嫌抄袭内容。
●6月8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林毓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尽快调查汪晖“抄袭门”事件,汪晖抄袭如不处理,清华校长应该下台!
参与互动(0) | 【编辑:侯冬华】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