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蓄的文化传统,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父子沟通也是一个障碍。”小玫的班主任陈老师认为,在当下的中国,传统上的父亲形象显得单薄:“彼此感情很深,却都不善于直白地表达。一些父亲秉持了传统的严父慈母观点,对待孩子十分严厉,导致孩子只能仰视自己的父亲,平等、贴心的交流也就变得不切实际。”
“现在很多父亲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教养责任,把工作与养家看作父职的全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孩子,忽视了父亲的教养职责和为父之道。很多孩子在提起父亲时,只知道爸爸是负责赚钱养家的,是‘严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陈老师说。
“希望爸爸都要学会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陪同孩子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一名母亲,陈老师向天下父亲发出呼吁。
求解:父亲应积极参与孩子教育
“从小缺少父爱,独自漂流在达州,孤独和寂寞让我很难熬。我渴望在达州找个干爹,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今年2月,安徽巢湖的李先生登报找“干爹”引发社会热议。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还显示,53.8%的人认为父亲会让男孩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44.1%的人认为父亲会让女孩更具有自立精神。“父教缺失已成为我们民族发展的隐患。”“男孩危机”论点的提出者孙云晓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的父亲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家庭教育责任———社会对“父教”的需求似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学者认为,父亲既是承担“养家糊口”责任的重要家庭成员,更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角色,父爱在孩子的成长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勇敢等性格的塑造上具有重要作用。
孙云晓表示,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作用是有所侧重的。婴幼儿时期以母亲教育为主,母亲独有的温柔、细心、周到,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发挥出明显优势。小学阶段父母责任各半。上了初中以后,母亲的影响力下降,这时就需要父亲发挥更大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独立,不能忍受母亲过于细微的管束,此时父亲较松的管教反而受到孩子的欢迎。
作为一名常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范景宇去年出版了《中国式父教》一书。他认为,母亲的态度、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程度会影响父亲投入和参与孩子教育的水平。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应当积极鼓励,还应尽可能地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父亲参与孩子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关链接
孩子不同成长时期爸爸应承担的“任务”:
a、婴儿期:父亲应该多抱抱孩子,和他们建立感情。
b、幼儿期: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发展任务———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比母亲更重要,而且这段时期是父亲与孩子增加亲子关系最好的时期。
c、儿童期:给孩子树立榜样,不在公共场合吸烟、随地吐痰,应遵守交通规则、对家庭负责、努力工作等,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让子女从中获得安全感。
d、不要以工作忙、时间紧为借口,放弃与孩子共处的时机,尽量坚持每天抽时间与孩子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生活。
参与互动(0) | 【编辑:侯冬华】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