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在纲要中位列五大机制首位,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设是否成功,也是其他机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纲要专家顾问组专家、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就这一主题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根本原因不是我们国家的人口多,而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社会需求。所谓“蚁族”的出现,实际上是这类毕业生的专业类型或者培养水平与社会需求脱节。
“纲要首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就是要用制度、用法律来避免出现这种脱节,并保障一个人人都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环境。”王通讯这位著名学者非常平易近人,谈吐坦率而又不失风趣,他对于人才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熟谙使他的解读深入到人才培养的本质。
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
“就像是饭馆炒菜,炒什么菜应当根据顾客的要求来做,如果炒出来的菜顾客不爱吃,那么这个饭馆自然就会关张。”王通讯生动地说明了当前很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受欢迎的原因。“其实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人才缺口,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不受欢迎的学生又大量被生产。”
一个看似可笑又很现实的大学招生通病是:专业设置原则是学校有什么专业的老师,就招什么专业的学生;招多少学生,主要看教室大小和食堂容量。
“有的专业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如果学校还开设这个专业,就会导致学生从一入学就注定对社会没用,因为社会不需要这个专业的人。这样的后果就是,学校名义上是在培养人才,而实际上是在耽误人才。”
王通讯指出,大学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服务社会的,大学不能关起门来办,要研究社会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哪些专业,需要哪种类型什么层次的人,必须加强与社会沟通。这次纲要也提出要“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
“不仅如此,评价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样,应当让社会也有发言权,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王通讯说,比如每年从各个学校分到各用人单位的学生到底怎么样,不能由学校说了算。学校能说的是,我的学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但这只能算是其中一个指标,最终这个学生能力如何应当由用人单位来评价。
“比如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设立若干评价指标,来评价这个学校学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等,然后依据评价结果来评价一个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水平。而不是因为这个学校是名牌大学,学生发表的论文多,就说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优秀的。”
灵活录用培养机制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以前每年通过考试的大学招生方法,是一考定终身,考上了是凤凰,考不上是草包。但是很多高考落榜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王通讯说,有的人很聪明,但不适合考试,不擅长用文化形式来表达,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鉴别人才,发现人才。目的就是给人才正确的评价,不埋没人才,给人才成长的机会。
另外,对于学生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比如同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学生一入学就明显比别的学生优秀得多,再让这种学生接受常规教育可能会浪费时间。遇到这种学生,就应当对他们进行特殊培养,比如给他几本书,让他自己看,看完了考试及格就可以。另外还可以跳班、跳级。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在接受教育时,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得到充分地发展。”
王通讯还强调,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在培养模式上应当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发新型教育模式。他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作用非常大,如果学生除了懂相关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文化素养,就很容易创新。因为知识是相通的,能够互相启发,比如搞数学研究的人如果也有美学素养可能会更容易发现真理。另外,素质教育还应当注重德育,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样非常重要。
制定继续教育法保障在职人员教育
“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在纲要对人才培养开发主要任务的描述中,继续教育是另一个重点。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素质都应当是不断提升的,需要隔一定时间进行充电,补充知识。这也是保障人人得到发展,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前提。”王通讯指出,保障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国外的方法很简单,比如某个医生一年中没有参加继续教育,就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这一制度有法律保障。
按照目前我国的规定,每个单位用来进行职工继续教育的经费,大概应当占到单位工资总额的1.5%。但对于这样的规定很多单位不愿意去做,而职工自己掏钱去进修也不积极。
王通讯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归为“没有法律保障”,“国外一些国家,对于国家规定的员工的继续教育,执法部门每年会去查用人单位有没有发生这项费用,如果没有发生就把这部分钱没收。有的国家则是鼓励性的,比如一个职工去自费进修,国家会免去这名职工这部分费用的个人所得税。
据了解,有关继续教育的规定,目前全国性的规定只有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地方下发的一些继续教育条例或规定。“但由于规定的级别低,用人单位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最终应当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定出台继续教育法。”王通讯说。本报记者 刘姝宏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