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小学教师划船接送学生20年(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民办小学教师划船接送学生20年(组图)
2010年05月12日 08: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摆渡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记者 林天宏文并摄

  教师和船夫,这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已经在王勇身上共存了20年。这个48岁的东北男人有时会自嘲地说:“我是书教得最好的船夫,也是船开得最好的老师。”

  可清楚内情的人都知道,在这句貌似轻松的玩笑话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厚重的故事——在过去的20年里,在每个上学日的早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碑沟小学的这个教师都要划着船,把住在河这边的孩子送到河那边去上学;到了傍晚放学时,再划着船,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

  早些时候,孩子们坐的是王勇自己打制的木船;再后来,换成了烧柴油的铁皮船;枯水期的时候,王勇会领着孩子的家长们搭桥;等冬天江封上了,王勇就带着孩子们,走过冻得结结实实的冰面;而实在没有路走的时候,他就只好背起孩子们,趟过去。

  这些年来,在这条求学路上,究竟摆渡过多少个孩子,王勇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他只能模模糊糊地记得,最多的一年,他带过19个,最少的时候,也有六七个。

  在他的呵护下,一茬茬的山里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离开了小山村,开始一种全新的城镇生活,而这个山村小学的老师,却依旧活在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日子里。

  求学路上的河

  4月12日清晨5点来钟,王勇起床了,他简单地扒了几口饭,就出门往江边走。

  王勇从来不敢赖床,因为每天早上6点,孩子们都会准时在村头的渡口等着他。山里温度低,如果他出门晚了,孩子们就容易被冻感冒。

  这个小学老师所在的碑沟村,是个有着15个村民组的小村子,位于鸭绿江南岸的一处山沟里,四百多户人家,散落在山沟各处。住得最深最远的一户人家,走到村口,要在山路上花上近一个小时。

  即便到了这儿,出村也并非易事,横挡在人们面前的一条大河,成为这个小村与外界最大的阻隔。它是鸭绿江的一条支流,两岸相距四五百米。河上多数时候看不到一座桥。而王勇和孩子们每天要去上课的碑沟小学,位于这条大河的北岸,与碑沟村隔河相望。

  对面前这条大河,碑沟村的人们感情很是复杂。

  一方面,这条大河是养育了他们的母亲河。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许多人的生计来源,正是在这条河里捕鱼、挖沙。可另一方面,这条河也让他们的出行变得极为困难。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小船,大多数时候,如果没有它,人们都无法出门,尤其到了丰水期,水位能一直涨到半山腰,涨到许多人的家门口。也正因为如此,村民们平时会尽可能减少去对岸的次数。每次出门,都是把好几件事“攒”在一起办。

  但大人们可以把事情攒在一起办,孩子们的上学,却成了大问题。

  一度,村子里曾有过一所小学,但上世纪80年代,由于生源过少,这所学校被取消了。从那以后,村子里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要上学,都得到对岸的碑沟小学去。

  这儿的许多孩子都会划船,所以刚开始时,是由年长的孩子划着船,带着年幼的孩子们去上学。但有一次,因为风大浪急,孩子们划的船翻了,所幸江边长大的孩子水性好,才没出什么大事。

  从那时候开始,碑沟村的家长便开始轮流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碑沟村是个穷地方,成年人的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山林里种地或者养蚕,就是在河里捕鱼或者捞沙,总有抽不出时间的时候。

  这种提心吊胆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90年。那一年,自小在碑沟村长大的王勇,回到碑沟小学任教。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