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授举报院士引热议 学术腐败揭盖儿容易处理难(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六教授举报院士引热议 学术腐败揭盖儿容易处理难(3)
2010年03月30日 08: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位政协委员分析,经济效益就是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数字多少就是一纸盖上企业公章的证明,企业甘愿成为造假链条中的一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举手之劳将获取巨大利益——获奖荣誉成为企业产品的无形广告,大大提升市场知名度。

  西安交通大学6位举报者至今记得,2008年年底,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召开了一场名为《弘扬正气,端正学术不正之风》整风会。

  会上,一位领导针对6位教授举报李连生事件,提出“补台胜过拆台”理论,并以亲身经历举例说,学院内有教授的一项成果申报奖项,如实写上推广效益的话,只有数百万元,难以跟别人竞争,“我一个电话,就让一家企业开具了几千万元的经济效益证明”。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马大龙教授就认为,这些奖项造假丑闻频出,正说明这些奖项的设置上出现了问题。他建议国家应该退出这些评选,只保留少数几个大奖,其余的交给学会或其他社会组织来评选。

  获奖带来“马太效应”“跑奖”:一种恶劣的学术生态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热衷评奖的背后,是获奖将带来的“马太效应”。

  个人一旦科研成果被评上国家科技大奖,先进工作者、青年科学家等荣誉就会接踵而至,出国访问、基金资助、职称晋升等机会也会纷至沓来,甚至同样的课题申请经费也会因为这一光环多了几分便捷;获奖单位作为一项政绩,接下来的评比和申请科研经费时,上级部门就会进行政策倾斜。

  6位教授透露,考察李连生的成长轨迹可以发现,他通过造假后获奖与他评上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当上人事处处长及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不举报,说不定过两年他都可以评上院士了”。

  正因为这些奖项的巨大诱惑力,围绕这些大奖也出现了一种恶劣的学术生态,即“跑奖”。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伟平院士就披露,业内不少人都知道一条潜规则,“科研攻关首在公关”,甚至团队中专门分工,让善于拉关系者专门负责“跑奖”。

  一次亲身经历,也让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惊诧不已。一天突然有陌生人找上门来,说自己的项目在葛剑雄教授手中,希望多多帮助今后能加强合作,“当时我自己都还不知道要当这个项目的评委!”

  6教授中的一位,对某院士亲口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给我3个月时间,我就可以包装出一个国家大奖。”

  对此,6位举报者感触非常深刻:“获奖之后,往往能获得行政上的关键位子,而占据了关键位子,又能拢来更多项目,也更有条件去获得大奖,有些人就是这样两头得利,把自己成功地包装出来了。”

  从此事件发生后西安交大的反应来看,许多师生对于高校的这种生态了然于心,他们甚至认为正是这一点才导致学校迟迟不能处理这些造假行为。

  “兵马俑BBS”上就有多篇帖子认为,李连生获得过多个大奖,这为学校的科研实力增了不少色,且又入选了长江学者,而长江学者人数也是各高校竞争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学校才会迟迟拖着不进行严肃彻底的处理。

  还有一些发帖人认为,更悲哀之处在于,西安交大出现造假事件后,还有老教授勇于站出来揭发此事,但在有的学校,早已对这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即使有人造假也不会被揭露出来,但揭发出来的学校,因为坚持正义,反而声誉受损,那些没有揭发出来的却因此得利,“这才是最可怕的”。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