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养立教为己任的村落自治 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以兴养立教为己任的村落自治 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
2010年01月27日 10: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农民吴烈的书案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明清时期的培田属于典型的中国乡村宗法制社会,有着健全而发达的乡村自治系统。而培田的村落自治还有一个特点,即以兴养立教为己任。

  清同治年间,尽管尊师重教在培田已蔚成风气,但延请先生,赴县、省、京应试毕竟是一笔可观的花销。族中一些学业优良的贫寒子弟无力负担,被迫弃学务农,或外出经商。当时族中虽有义仓,用来救荒济贫,但尚未有义学。族人衍庆堂五亭公考虑到“吾乡虽有义仓,而实业无多,恐形支绌,且有养无教,尚留遗憾”,遂慨然表示“以兴养立教为己任”,未及实施便赍志以殁。其夫人遵其遗命,捐出村北苦才坑内良田30余亩,充作义学资金,称为“经蒙田”。其后,村中3位家资富有的族人吴华年、吴震涛、吴拔桢相继仿效,“立捐义仓义学田字据执照”,并郑重声明:“永为族中义学公用,不得别用”,以“期望教养有资,人才辈出”。

  这两代吴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为培田村兴养立教奠定了物质保障基础,并且也起了表率作用。在培田村吴氏家族的不同支派中,均有专门用于文教与科举事业的族产。例如,十七世南村公派下五大房,在分家之计专门设立了“经蒙田”,每年共收田租稻谷30担。南山书院每年的经费便是由南村公祠承担的。全村最多时义学田年收租谷达6000担,用于放贷后年年生利,本金不动,为兴养立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培田族绅吴爱仁在其所撰《苦才坑经蒙田说》中说:“有志之士,不亟亟成其名,惟孳孳苦其学;学已苦而才自成,才已成而名自成,此理之有必然者。特是人自中材已降,类不能无终窭之嗟;枵其腹而诵,声如金石者有几人哉!此苦学又不可无资助也。”这番话道出了培田人倡立此举的良苦用心。据族谱记载,当时培田村的义田分为:祭田、经蒙田、秀才田、婚田、流税田、义田。对此,培田村《南邨公尝租跋》中这样解释:“祭田者,所以敬祖宗也;婚田者,所以绵子孙也;流税者,所以济衣食也;经蒙田,所以笃栽培也;秀才田,所以嘉上进也;义田者,所以宏奖赏也。不宁惟是有祖宗而后有子孙,有子孙而后有衣食,衣食而后有栽培,有栽培而后有上进,有上进而后有奖赏。六者有相循之义,无可缺之。”在今天看来,正是这样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维持了生生不息、绵延五千年的农耕文明。

  培田人对于兴养立教的考虑可谓周详之至。清代后期,为便于族中学子上府治汀城(现长汀县,当时培田属长汀)应试,培田吴氏族人在长汀先后修建了八四公祠与南村公祠,为培田学子提供一个赴考的栖停场所。福州与培田相距千里,“大凡赴省、乡试者,赁屋艰难”,村中两位族人吴泰均、吴昌同又共同捐资在福州购屋,辟为“吴氏省垣试馆”,不仅培田吴氏子弟,一府所属“八邑之凡姓吴者”,赴省应试,一律免费提供食宿。

  为了使兴养立教的传统能够代代相传,培田一代代吴氏家族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清后期,经由十九世引斋公诸兄弟牵头,重新修订了助学奖励制度,其中对经蒙田的奖励分配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每年收入得若干份匀给。入馆者收一份,入经馆而与考者收二份。入经馆而不与考者,只收一份;与考而不入经馆者为师设馆亦收二份;有先捐监职,而复考童试者,既以监职收租,即不得跨收馆租谷。庶息纷争,以昭平允。”新修订的制度还把在学无人、捐纳无人也纳入了考虑,做到“本末兼该,先后不紊乱,一切章程,了如指掌”。新修订的制度除了对参加庭试、乡试、会试的学子给予奖励外,也还奖励参加县试、府试、乡试、会试的成绩突出者。如:

  文武乡试每贴闱费银三两五钱正;

  文武会试每贴闱费银50元;

  文武举人每贴花币银100元正;

  ……

  状元、榜眼、探花则可得奖励花币银200元正。

  彼时1元可买稻谷180斤。

  尤为难得的是,培田村民不固守陈规,“因时变通”。清末光绪年间“创行新政,停科举、立学堂,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培田村随即拟就适应形势的《续议新章》,开列出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留学各等奖学金。另外,对于族内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留学的毕业生,分裔资谷或春节祭祖分猪肉时,按1∶2∶3∶4∶8的比例分配。这种奖励制度一直延续到1950年。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