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新招”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困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年年有新招”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困境
2009年12月23日 11:00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固然,社会经济发展过快,教育相对有一定的滞后期,使得教育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但更多问题的责任在于教育界自身缺乏必要的担当和坚守,教育不能因此推卸责任。

  教育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改革,但那种“年年有新招,月月有花招”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困境。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招致更多的意见。比如,有的省份高考方案几年之内屡屡推翻重来,不仅没有解放学生,还使得从校长到老师、学生全变成了应试的机器,身心疲累不堪。甚至一些所谓改革更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向大城市集中,向少数人集中,使得某些名牌学校、重点高校成为“富人俱乐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造成了教育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渐行渐远。

  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从“三个面向”到“四个符合”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就当前国际国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而言,教育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早在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就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既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又有强烈的紧迫感,必须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高度,采取切实措施,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教育内部的具体工作来看,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如怎样办好义务教育、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等等,无不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靠深化改革

  虽然千头万绪,但改革从何做起应当是一个不太困难的选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要结合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深化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此,她提出要着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促进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均衡发展。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任务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如何落实。

  我们看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领导有关讲话精神,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一系列教育改革: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负责的课程改革领导机构,研究改革的规划和重大政策。同时,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审议委员会,加强对课程教材的审核把关。

  ——为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发挥推动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有关方面正在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使之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教师的岗位职责。

  ——11月7日,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提出,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在义务教育发展中把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12月10日,在北师大附中召开的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98周年大会上,袁贵仁强调,要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摆在教育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抓紧抓好。

  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为确保中小学生使用质量有保障的教科书,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坚决清理未经审定的国家课程教科书;为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教育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小组。应当说,这些措施是富有建设性的,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政策层面看,这些改革措施是值得期待的。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向好。事关千家万户、民族未来的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走出暂时的困境,为中国经济未来更好更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播下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教育大业,民生重托。全国人民都在期盼。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