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部分排名见表)
10日,该《报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解读这份报告出炉的背景,以及排行榜背后的信息。
为什么要“绩效评价”
希望大家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和“效率”
绩效评价研究表明:绝对评价得分高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高,绝对评价得分低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低。
“有很多意想不到!”袁振国告诉记者,有些在绝对评价排行榜中靠前的学校此次绩效并不太理想,有些却是冒出的“黑马”,“当然,我们并不是想对高校进行排行,而是用绩效的理念进行一种评估的尝试”。
几年前,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国家每年给“985”、“211”类高校投了从上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经费,“增加教育经费是必要的,但关注投入效益也很重要,要把钱花到刀刃上”。中央教科所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搜集资料。从今年初开始,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进行数据整理和绩效评估。
“引入绩效评价,关键是转变一种评价观念,关注高校发展效益。”袁振国说,以前一些机构给出的排行是绝对量,是有缺陷的,它不关注高校发展的条件和发展效益。高校绩效评价则是依据产出与投入之比对高校进行的相对评价,既依据高校办学的绝对“成绩”和“效果”,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或“效率”。
绩效评价对丰富高校评价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有重大意义。政府有限的但仍然在逐年增加的财政拨款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如何为政府实施绩效拨款提供依据?高校绩效评价能够为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可以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为高校调整与配置办学资源提供参考。
据了解,教育部在以后的高校评估工作中将引入绩效评价的方法。
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估,其实在欧美国家早就推行。比如英国专门成立拨款委员会,根据高校的绩效评估进行拨款投入,每5年调整一次。袁振国认为,在国外好的大学如哈佛等投入上百亿美元,而我们大学的投入只占到他们的零头。
排行榜是怎么算出来的
筛选出14项投入指标和16项产出指标
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
袁振国介绍,高校绩效评价是根据国际流行的“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
他说,“我们通过反复论证,采用国际通行的惯例,组织专家讨论筛选出了14项投入指标和16项产出指标,充分反映高校办学在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
他介绍,投入的评价指标涉及博士学历教师比例、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14项,产出的指标涉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16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