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大学生记者首度出击调查校园热点——
近日,一部名叫《蜗居》的电视连续剧突然走红大学校园。校内人人网上《测试:你是蜗居中的谁》、《迄今为止看到最好的〈蜗居〉评论》等日志被大家疯狂地转载分享,大有“今天你蜗居了没”的架势。《蜗居》刺痛了尚在大学校园里的80后们正在面临的一个严酷现实,房子真的等于幸福吗?QQ上的大学好友纷纷更改状态:我要结婚,我要买房。小贝是不是好男人已经不是讨论的重点,重要的是自己要为将来留一个安身之地。
【看《蜗居》】 刺痛了80、90后的神经
A 恐慌族
不买iTouch,省下1平方米
在熬了一个通宵欲罢不能地看完《蜗居》后,莎莎立马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我要结婚,我要买房”。电视剧里“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元,吃穿用2500元”的台词深深刺痛了莎莎那对数字极端敏感的神经。虽然还是大学三年级,但极具危机意识的莎莎已经完整地构想了自己今后安身立命的一切。“我在考虑我以后的房子问题”,和同学见面时,莎莎闲谈的中心话题总是这个。平时上网的重点从淘宝转移到了房贷信息。学会计略微涉足经济的莎莎坚决不相信里面买房的悲剧会发生在她的身上。“我不买NikonD60了,不买iTouch了,可以省下1平方米。”从看完《蜗居》的那一刻起,莎莎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同样心有余悸的还有莎莎的男友。“做女人要经得起诱惑”,男友这样“教育”莎莎。对于这一点,莎莎看的十分坦然,“社会越来越现实,爱情也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爱情才会有保障。”莎莎说。她钟情于剧中文章饰演的“小贝”,但小贝在爱情面前的脆弱却让莎莎感到失望。面对记者的采访,莎莎坚定地告诉我们。“其实对于房子我还是挺知足的,我一直很喜欢单身公寓,恋爱之后的目标也不过是35平方米的房子”,莎莎表示,“为房子牺牲幸福了,房子最终也只是房子不是家。”
B 奋斗族
摆脱蜗居,奋斗,奋斗!
当大家看完《蜗居》后都在为自己的将来何去何从而惶恐万分的时候,南京大学的小周是为数不多的捂着嘴偷偷笑的观众。自主创业了一家广告公司,在河西地段拥有一套80多万的中等户型,每天开着尼桑天籁上班。小周的业绩已被“蜗居”族惊为天人,今年大四的她已经摆脱了“蜗居”的行列,成功加入在省城南京的有车有房一族。“小学的时候我就梦想着要‘走出去’”,小周很自豪地说,“从苏北来到南京,我告诉自己我都一定要在这里留下来。不管打拼得多么艰苦,我都不会改变我自己的目标。”
小周说,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她放弃了信马由缰的大学生活,加入了多个校级、院级学生组织,并积极参加各项比赛,为的是能在公司的校园招聘中达到“鹤立鸡群”的效果。而简历上密密麻麻的获奖经历也让小周成为了各大招聘会的宠儿,难以取舍之下决断的她干脆自主创业。
当然,殷实的家庭经济基础也是小周能在南京成功立身的一个重要原因。河西的中等户型是小周的父母所买,小周的创业基金也是来自父母。而小周本人并不避讳这一点,“父母给我提供基础,我自己来‘发扬光大’”,小周笑道。
“郭海萍的生活在现实中确实大面积地存在,但是我们要意识到生活是奋斗和机遇的结合体,如果读完大学后的状态还是赤贫,那么很显然这样的大学四年就算是白读了。”对于《蜗居》,小周的看法比较独特。相比之下,小周认为电视剧《奋斗》更适合自己,从电视剧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奋斗》里的陆涛的拼劲俨然就是生活中她的“发家史”的电视剧版。
C 逃离族
出国,那里不用“蜗居”
“我对《蜗居》的兴趣不大”,张燕自嘲地笑笑,一脸无辜,“看《蜗居》的时间还不如去看美剧。”“图书馆才是她的家,宿舍只是寄居地”,她的舍友这样对她打趣。虽然进入大学一年多,张燕的生活依然延续了中学时代的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图书馆。从来没有宅在宿舍盯着电脑追电视剧的经历。对于《蜗居》在学生群中的火爆,张燕似乎并没有想赶这个潮流的打算。“只是蜻蜓点水的看过,知道剧情就可以了吧,电视剧就没必要一集一集看了,”张燕说,“《蜗居》所倡导的价值观是违反道德的,看了没意思,”在她的日程表上,中口高口、论文、BEC占据了90% 的时间。
“我觉得我对英文的敏感程度远高于中文”,张燕说,入学的时候选择了英语专业,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去国外读研,所以关于“蜗居”,关于“蚁族”,她都没有太多的关注,“我以后肯定不会是这其中的一员。”张燕对于未来的打算超乎了一般学生的想象。
对于女儿在大学中的生活现状,张燕的母亲表示了绝对的支持。张妈妈觉得,现实并不残酷,关键还是要自己努力,生活要知足。张燕告诉我们,妈妈经常用这样的话来鼓励她,“好好学习,干吗这么急啊,首先得有份体面的工作,有份不簿的薪水,直得起腰杆子,挺得起胸脯子。”张燕告诉记者,国外的生活肯定会是另一种样子,没有蜗居,努力和回报成正比例。为了出国,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英语,至于其它,张燕什么都不去想。
D “蚁族”
南京太大,而我太渺小
“我的工资还不够付我的房租和日常开销,这样入不敷出的日子和我的想像相差太远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吴鹏飞一脸哀怨。曾经的委屈他似乎不愿多提。三江学院毕业后,他在南京工作了半年后,吴鹏飞发现自己的生活还是停留在了原点,甚至还是倒退。为了能在一起工作,女友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优厚待遇,和他一起留在了南京的一家技术公司。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吴鹏飞的工资基数被定格在了1000块钱,和女友的工资加起来两千出头的收入用来支付每个月的开销后,剩下的“老人头”捉襟见肘。
“南京太大,而我太渺小。”吴鹏飞说,他实在想不通,在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后,为什么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却这么大!尽管很多人都劝过他,权且忍受一段时间。但小吴仍然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一纸辞呈,吴鹏飞放弃理想,带着没过门的女朋友回到了家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