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赢了又如何?要等发达,可能得十几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公务员考试,赢了又如何?要等发达,可能得十几年
2009年12月04日 09: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 周凯莉

  令苏小明终身难忘的这个考试终于结束了。11月29日下午16点35分,她随着人流走出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北京的某考场。她打算乘地铁从南四环回到北四环,也许中途还来得及去理发。

  “可能可以过线吧。”苏小明漫不经心地接了个电话。电话另一头,是她的父亲。和很多家长一样,苏父对于国考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第二次高考。

  事实上,22岁的北京大学大四学生苏小明更喜欢外企生活,“穿着宝姿套装,背着coach包,也许还可以对着PPT讲讲提案”。她个头不高,爱思考,黑框眼镜背后是大大的眼睛,脸上还有痘痘。

  在参加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105万参考者中,她只是其中一个。

  “大家都去考了,我们不考,心里不踏实”

  走国考这条路并不容易,如果排除运气因素,大多数人需要准备几个月。不过和苏小明不同的是,她的室友林淘淘自诩为跟风。开考一周前,她才从学校的二手图书市场上,买了几本国考参考书。

  这几本国考宝典,同时是她的男朋友刘欢的参考书。这对大学生情侣,有时压根儿想不起来还有“复习”这回事。他们常常奔波于外企、国企宣讲会。至于为什么要参加考试,他们回答得更是漫不经心,“大家都去考了,我们不考,心里不踏实。”

  甚至,在去考场的路上,林淘淘还在犹豫是否转头回宿舍睡觉。她穿着纪念迈克·杰克逊的T恤,在地铁里被挤成了一张大饼。她问苏小明:“我们要迟到了吗?”同行的苏小明着急地看了看表,幸好还有半个小时。事后,林淘淘在博客里写道,“其实,如果那个时候只剩下10分钟,我会立刻掉头回学校。”

  林淘淘说,班上30个同学,几乎全报名了国考。她再次睁大眼睛强调,“我不报名,就显得另类了”。班上的同学组织过几次小组练习,并且,为了提高命中率,他们在报考单位时也经过协调分工,“力争排除窝里斗”。据说,去年某部委面试时,名单上5个人,有3个都是苏小明上一届的师兄、师姐。用刘欢的话说,这叫作“玩,也要认真玩”。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在某大型网站上,他们甚至有自己的群落,叫做“国考炮灰”。据说,这群人的第一标志是,参考书基本都是二手的,上面涂满了前任留下的叉叉,“为国考买新的参考书,太浪费了”。此外,侥幸心理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最近的一次寝室卧谈会上,陶韬对着宿舍兄弟宣布,要是我不小心考上了,我就请大家吃金钱豹。

  “哈哈哈哈。”宿舍里一阵哄笑,谁也没把玩笑话当真。

  不过,自嘲为家庭压力所逼而跟风的苏小明还是有些懊恼。她准备了三个月,但感觉并不是太好,甚至到最后关头,还剩下20道选择题“连看都没看清楚”。“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这次考试,我似乎白白付出了许多”。苏小明在MSN的签名档里写道。尽管不喜欢做公务员,但她承认,如果“跟风考上了,那可能也是多一个选择”。

  “这次没办法了。省市公务员考试的时候,你要考得好一点,要多练习。”电话里,苏父用低沉的嗓门叮嘱着。

  “要等发达,可能得十几年吧”

  “选择怎样的生活,在做任何一个决定之前,你都应该考虑清楚。”窦豆郑重其事地在博客里写道。上一年,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为数不多考上公务员的学生之一,也是苏小明的同乡师姐。

  这是一间火柴盒式的小房间,墙皮已经开始剥落。窦豆和她的几个朋友合租了这套三室一厅。床头贴的毕业照片开始褪色,当时的荣光似乎已经远去。双休日,她都会默默地用电磁炉,煮上一锅方便面。当然,大多数时候,她会在面里加上一个鸡蛋。她最大的休闲,就是上当当网买特价打折书。她的消费很少,遇到商场打折,才会下狠心买件过季的大衣。

  这是很多新出道的小公务员们的生活。窦豆考上的部门是个“清水衙门”,一个月2000多元钱,除去房租700元,剩下的钱在北京维持生活并不容易。

  不过,让她欣慰的是,过年过节还能发一些月饼、蛋糕,“这样至少可以拿回家,做做人情”。在她家乡,一个河南的小城,窦豆是父母口中的骄傲,“吃上了皇粮的”。甚至连苏小明的父亲,都会不辞辛苦地找到窦豆的联系方式。他希望窦豆能在国考这个问题上,给苏小明一些启示。

  经常有这样的故事,拼命要达成的目标,到最后发现不过如此。窦豆写给苏小明的信里,有些黯然地回忆了之前准备国考的经历,和“准备高考的劲头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认为,做公务员称不上是她的理想,但至少能够保证她的日常生活。

  每三个月,她都会去邮局给父母汇款500元。她的父母因病退休已经5年,家庭收入依靠每月几百元的最低保障金维持。

  很多前辈告诉窦豆,现在的苦熬,是为了未来部里能分经济适用房。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