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书记谢雅维在谈到“4年变3年”现象时表示,很多专业,特别是新闻传媒行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学生的实习期一般只能放在学生毕业之前,否则毕业之后就会处于无业状态。“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很高,评价体系也很复杂,更多的都在强调资格认证,所以学生在整个大学里忙于考证考级,实践实习,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很少。”
“大四学生不在课堂不一定表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胡娟研究员认为,不能简单地看待和评价“4 年变3年”现象。她举例说,在许多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对大四学生的要求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一般而言,大四是学生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为更好地与学生的毕业相衔接,学校往往会更多偏重于实习性课程、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纯粹的课堂学习的比重在下降,所以看上去似乎学生的自由度大了,管理宽松了。但其实这都是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代表对大四学生学习就不重视了。“对于处于重大变革中的高等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其中的一些现象。”她说。
胡娟还表示,现在各个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同,不同的学校对大四学生的管理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也确实存在对大四学生疏于管理的现象。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而放松质量要求,这种所谓的“灵活调整”其实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初次就业率逼出大四空巢现象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在几个月前应邀参加某高校一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看过这名学生的论文后,陈宇想与其沟通,结果电话打过去,那名学生却说他正在青岛找工作,要到答辩的前一天才能回京。
“现在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各校都在狠抓离校前的就业率,导致很多高校最后一学年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学生忙于求职,马虎应付学习和论文。”陈宇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就业,那是计划经济的观点,现在应打破这种观念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毕业后给他们 1年时间找工作是应该的。
《2009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主撰稿人王伯庆博士研究发现,现在大家讲的就业率一般是说毕业离校时的就业率,但这个指标并不稳定。他通过连续3年跟踪调查观察到一个现象,有三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和四成高职高专毕业生都是在毕业后半年实现就业的。“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指标比较稳定,也能较好地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衡量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王伯庆建议说。
“某些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而放松对大四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短视的做法。”胡娟说,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完全应当的,也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但真正的就业率往往建立在合格的人才质量基础之上,放弃教育质量去追求就业率无异于缘木求鱼。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