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棻 李莉
40多分钟的采访过程中,刘长铭的电话响了三次,“都是你们记者的”,他说。
昨天一早,北京大学招办官方网站上发布公示,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9所中学作为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作为“上榜”名校北京四中的校长,手握五个推荐名额的刘长铭成了媒体“围堵”的对象。
“我不敢保证学校今年一定有符合推荐标准的学生,如果没有,我宁愿一个也不推荐。”对于这项明年就要付诸实践的新举措,刘长铭反复强调“宁缺毋滥”,他认为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因为在他看来,“校长实名推荐”并非名牌大学为了争抢优质生源想出的新花招,而是对现有录取制度的探索和补充。
真有怪才
降分也难考上
记者:现在的高考录取中已经有了“保送生”和“自荐生”,在您个人看来,“校长实名推荐”这种新的录取方式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意义?
刘长铭: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是用一个尺度一张考卷去筛选一个非常庞大的考生队伍,突出的是公平和效率。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有利于所考核的几个学科水平非常均衡的学生。这种方式导致考试对一些学生而言成了专门的“技术”,一旦考完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就淡忘了。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高水平的群体,但是,并不是只有各科目都能拿到高分的学生才有培养价值,相反,一些杰出人才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其他的录取方式进行补充,包括“自荐生”也是其中一种。但是每年北大会收到上万份自荐材料,筛选工作很繁重,而作为大学来讲可能又怕漏掉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希望有更加了解学生的人负责任地让他们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值得推荐的?
刘长铭:我个人觉得应该推荐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特别超常的才华,而在其他方面暂时略有不足的学生。他们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不能生存,但却具备可贵的培养价值。而绝对不能为了提高学校考上北大清华的比例,就推荐那些可能降几分能考上,不降分有危险的学生。“推良不推优”是绝对不允许的。
不过,真要有这样的学生,可能降一些分数对他的录取影响也不大,像钱钟书、吴晗这样的,降几十分也很难考上。
(记者注:钱钟书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数学考了0分的吴晗则在1931年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
十年没有
就十年不推荐
记者:但是如果推荐了这样的缺乏某些硬性条件,比如学科竞赛名次的偏才甚至怪才学生,您的推荐很有可能会受到不公平的质疑,认为没有把最优秀的学生推荐出来。
刘长铭:我们的校长应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实际上,表面的公平限制了很多特殊人才的发展,因为他们按照现有规则很难进到高校里去。
我曾经也教过在数学物理的国际奥赛上拿金牌的学生,比如91届的一个物理奥赛金牌得主,这个学生现在还在美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做研究,那是一个素质很高的学生。但是我真的不认为在这种高强度的应试中得了高分,就表示这个学生的素质一定非常高。而且这些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学生如果保送的话,应该仅仅保送到相关专业,而不是把竞赛当成进入大学的“敲门砖”,让拿了理科竞赛金牌的学生去学经济管理。这样会强化一种参赛是为了上大学的意识。国外的高校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我之所以录取你是因为你过去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潜力。
当然,我现在没有判断好他们是不是就具有超常的才华。我们以前曾经推荐过一个孩子,是我们合唱团的团长,北大还真的录取了,结果第二年就发现他的才能,给他做了一个工作室。
四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没有就不推荐。如果十年发现不了一个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十年不推荐。
记者:也就是说这五个名额并不是一定就得推荐五个学生。
刘长铭:对,宁缺毋滥。很可能不到五个甚至只有一个,不可能你这个学校每年都能出五个极具特殊才能的学生啊,这就荒唐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