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本月学校开学,围绕在大学新生身上的一些问题又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独自到学校报到的新生予以百元的奖励的做法了。在这些新闻里,实际上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要及时给下一代“心理断奶”。
如果分析一下这种“断奶”说的语言环境,不难看到它其实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印象判断。这种判断的背后,恐怕还潜藏着一种隐忧:一代人对一代人的不信任。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早已有之的习惯了。对于下一代,我们似乎总是忧心忡忡,总是不放心,总是觉得他们需要磨砺。我有时想,这一代人在另一代人不信任的眼光中长大后,会不会也衍生出新的对又一代人的不信任?
由此还可以看到,这种“断奶”说,其实是建基于对一代人不信任之上的,所传导出来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不信任”心理。因为学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所以也总是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断奶”。
出于自立的考虑,提倡学生独自报到,看似无可厚非,但这种提倡恐怕更多的还是对别人家孩子的要求吧,对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是这样要求呢?如果仅仅是出于对别人家孩子的倡导,那么也足见这种所谓的“心理断奶”其实也是有“内外”、“你我”之别的了。
学生是不是真的需要“心理断奶”?哪些学生需要“断奶”?哪些方面需要“断奶”?又如何对不同学生不同方面有效实施“断奶”?所有这些,其实都需要严密的论证,科学的计划,有序地推进,而不是你认为独自到校报到是一种自立的培养与锻炼,事实也就真的如此。未经论证的判断,都有可能沦为一种想当然。
教育是神圣的,需要审慎态度。诸如此类一些所谓“心理断奶”教育法,所展示出来的其实正是对教育本身的不尊重,同时也暴露了对学生行为、性格及人格形塑缺乏整体考虑:我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我觉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各行其是的背后,既是对教育本身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这里面,最要紧的是现行教育必须直面当下实际,直面社会和家庭教育实际,要积极探求与家庭与社会的有效对接,而不是无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现状,甚或把家庭与社会当作了教育的对立面,从而把学校也简单地办成了一个纠偏场,以为只有学校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都是有问题的,而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当然也或多或少是有问题的了。
现代教育不是“孤岛”教育,如果把家庭、社会和学校彼此割裂,变成了一个个孤岛,彼此割裂,彼此不信任,那么这种情境之下的人的成长过程,也无异于是在从一个孤岛走到另一个孤岛。这,不管怎么说,都无益于人的健康成长,于教育而言,也无疑是一种失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