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查
青少年人群自杀率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的报告就显示,全球与暴力相关的死亡率中,死于自杀者已高居首位,超过了战争和凶杀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谢斌教授表示,我国目前每年约有19.3万~28.7万人死于自杀,约150万人因家人或好友的自杀而出现长期或严重的心理创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女性自杀完成率较高,农村自杀率总体上高于城市,但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年人群的减少以及农药管理等措施的有效开展,农村自杀率有所下降,而城市自杀率则明显上升。
据WHO统计,在全球1/3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在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排在第一位的死因,而中学生自我报告的自杀未遂率更是高达1.2%-7.5%。
幼年遭遇不佳者更易寻死
“看着他们每天吵架,我恨不得死掉,活在这种家里简直比地狱还痛苦。 ”这是一个曾经表达过自杀想法的中学生的原话。虽然父母都表示非常爱她,父母吵架是父母的事,但是这对父母并未意识到,女儿看到两个爱她的人互相仇恨,她幼小的心在滴血,从而对未来和人生失去期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谢斌副院长表示,儿童青少年时期受到家长严厉的体罚、情感虐待,或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侵害、恐吓等,均有可能使人在以后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此外,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严重或长期的冲突、缺少沟通等,往往比父母离婚更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父母的冲突和争吵会对女孩产生更严重的情绪伤害。与之相反,家庭内部良好的沟通和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则能对青少年构成保护,使他们即便遇到严重挫折也能坚强地承受、乐观地面对。
仅一成自杀者曾接受心理辅导
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自杀人群中有63.5%患有抑郁症,但仅9%在自杀前曾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询机构就诊。
顾恺颉表示,预防自杀一方面应加强危机干预工作,同时需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关注和帮助,及早向他们提供心理援助,而非等他们演化为自杀高危人群后再去从生与死的边界“抢救”他们。“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个道理,总是预防胜于治疗。 ”顾恺颉分析道。
志愿者心声
呼吁更多同道者“救人一命”
一台监视电话,一个驼铃,三个人——这是中华自杀救援网的热线间。从2004年8月开通至今年,他们接到了2400多个意欲轻生者的求助电话,接电话的频率还在不断上升。
张纯是中华自杀救援网的负责人,他也是这个每年投入至少25万人民币的非赢利性民间自杀救援机构内唯一一名专职人员。张纯通过自己“副业”的收入来支撑这个机构的正常运作。配合张纯的其他志愿者大多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然而,由于要倾听的悲伤往事太多,不少志愿者深感“载不动许多愁”。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志愿者能够服务超过三个月。
张纯坚持了五年。 “因为我的好朋友。 ”,他说道。上世纪80年代末,张纯还在社科院工作,他的一位好友给他打电话,希望能见面聊聊。那天电闪雷鸣,张纯懒得出门,便说有事明天再讲。第二天,听到了朋友的死讯,张纯非常后悔——他无意中失去了拉他最后一把的机会。这件事成为张纯介入自杀干预的直接动机。此外,张纯自己也曾自杀过,由于连续两次高考落榜而跳河,所幸因河水太浅而未遂。此后张纯便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还考上了大学。“有些自杀实际上是境遇性的,遇到事情走不出那个圈子,一旦走出,会发现天地宽广得很,每天都升起新的太阳。 ”张纯说,“希望越来越多志愿者能加入进来,把更多的人从死亡关卡抢回来。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