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求过高 自杀已成我国青少年“第一杀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父母要求过高 自杀已成我国青少年“第一杀手”(2)
2009年09月11日 14:05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父母要求高,孩子重压下寻死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顾恺颉回忆了因父母要求过高、孩子在重压下寻死的案例。

  去年夏天,18岁的薇薇(化名)刚刚考完高考,却不见一丝如释重负的表情,她总觉得自己考砸了,心情十分低落。随着分数公布的日子渐渐临近,薇薇越发忧心忡忡起来。终于,在高考成绩公布前一天,薇薇悄悄爬上了公寓楼的楼顶。幸好小区居民发现她坐在屋檐边哭泣,拨打了119,强行把这花季少女从鬼门关拉回来。

  原来,薇薇的爸爸是一名博士,当时正在美国当访问学者,她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夫妻俩对薇薇寄予了极高的希望。薇薇从小内向、要强,总是朝着父母设定的标准默默努力。高考前,她积压多年的委屈和郁闷并未得到释放,考前焦虑也未得到及时缓解。考完后,薇薇深感自己考得“豁边”了,担心满足不了父母的预期,自责情绪使她变得越发沉默寡言。然而,她“木知木觉”的高知父母丝毫未察觉女儿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还总是隔三差五地问她“你究竟考得怎么样啊?”、“第一志愿没问题吧?”重压之下,薇薇终于悄悄爬上了屋顶打算跳楼。

  第二天,高考分数公布,薇薇考分很高,此后又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现在已经读大二了。然而,当时她还是接受了一段时间心理辅导,主要以缓解压力和人生规划为主。 “主要是告诫她,要把自己人生的成败得失和父母的期望值分离开来。 ”顾恺颉说。

  然而,同样是高要求的父母、要强的孩子,某名牌高校朱教授(化名)一家就没那么幸运了。

  “爸爸,对不起,我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没脸活着见你们,不孝的女儿先去了。感谢你们18年来对我的养育……”朱教授读着女儿的遗书,不禁老泪纵横。

  中年得女的朱教授夫妇非常疼爱女儿媛媛(化名),吃穿用度样样保持高标准,学习资源也全部做到超一流。和绝大多数高知家长一样,朱教授夫妇认定,自家的孩子必须出类拔萃。媛媛也非常努力,从小到大,成绩从未跌出班级前十名。但到了高三,她学得越来越累,成绩也徘徊至中游。冲突是在高考填志愿时爆发的。媛媛希望填一所二本院校,这样可以读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朱教授坚持女儿必须进最有名的大学,否则他这张教授的脸没处放。“我不一定考得上。”媛媛低着头轻轻地说。“还没考呢,先认输了,哪有你这样的? ”爸爸很生气。父女间的这场谈话以不欢而散收场。

  最后,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媛媛还是顺了父母的意,填了他们要求的大学和专业,但那以后她的话越来越少。朱教授夫妇却未注意到女儿的异样,反倒以为女儿更加发奋、在为考名牌大学冲刺了。谁料,高考前夕的一个傍晚,朱教授发现女儿吞食安眠药死在家中,床边放着她的遗书,而遗书的大部分内容竟是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向父母致歉。痛不欲生的朱教授夫妇悔时已晚。

  【专家观点】父母应调整预期、多肯定孩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陈默表示,媛媛的悲剧属于极端案例,但像她和薇薇这样不断拼搏为了满足父母期望的孩子为数不少。然而,一些家长过高的期望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达到,于是愧疚、自责、自卑、失败感等负面情绪一直缠绕着孩子,抑郁和焦虑情绪也随之产生,若听任其发展就会演变为自杀高危人群。顾恺颉也表示,对于这样孩子的父母,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预期,转而多鼓励、多肯定自己的孩子。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