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求过高 自我耐挫力差
□晚报记者 肖波 见习记者 朱蒙雪 报道 制图 邬思蓓
遭遇情感纠葛便挥刀自残,高考未开考就担心落榜而吞安眠药……在我国人口的死亡原因中,自杀已位列第五位,其更是15岁至34岁青少年生命终结的“第一杀手”。昨天是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自杀人群中有63.5%患有抑郁症,但仅9%在自杀前曾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询机构就诊。
案例回放
弟弟猝死,博士后因愧疚欲轻生
2009年4月27日16:03,中华自杀救援网的热线电话响起,负责人张纯拿起了听筒。求助者杨辉(化名)是北京大学研究兵器的博士后,当天他突然接到安徽老家的噩耗——亲弟弟在出差途中突发心肌梗塞猝死。这个消息让杨辉觉得天旋地转,并迅速引发了他欲从18楼跳下的念头。
原来,杨辉功课好,又是长子,家里全心全意栽培他。从安徽小县城考到大城市的杨辉也给家里长了脸,但是高昂的学费却令父母捉襟见肘。由于兄弟俩从小亲厚,弟弟主动提出自己高中毕业后就工作挣钱。虽然按弟弟的成绩,完全可以考上本省的大学,但他却瞒着家里,并未提交志愿表。从那以后,杨辉就觉得亏欠弟弟很多,他勤工俭学,尽量不向家里要钱,可是弟弟仍时不时寄来生活费,还写信鼓励他好好念书。为了对得起弟弟和父母,杨辉学得非常努力,并考上了博士后研究生。
没想到,弟弟突然离去,杨辉感到自己甚至都没有机会报答弟弟的付出。当天晚上,他爬上了教学楼的18楼,准备了结自己的性命。然而,贫寒家庭多年来孤注一掷的付出、眼见即将一片锦绣的前程,使杨辉在生的欲望和死的焦虑中挣扎不已。在种种难言的情绪下,他拨打了中华自杀救援网的求助电话。
“我们通过他的描述、语气、行为等进行评估,判断这是一个一级危险讯息。 ”张纯说。于是他立刻联系了杨辉所在城市的警方,请求他们帮助寻找杨辉,阻止他的轻生行为。杨辉最终被救了,他事后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回看当时的行为,也觉得过于冲动了。
【专家观点】学校缺乏生命教育
张纯表示,在学生的自杀者身上,冲动的特点非常明显。他们遇到挫折或变故,极易一下子钻进牛角尖,把挫折无限放大,眼里看不到其他,这就导致其印象中的世界变得无比灰暗、令人绝望。“这一方面和年轻人血气方刚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年轻人相对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有关。”张纯说道。心理专家们则呼吁,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比起纯粹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还应多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至少让他们知晓在遭遇困惑时该向谁求助,并要提高他们对生命的珍惜意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