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离开谷歌后的去向终于揭晓。他将募集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第一个五年周期,建立一个天使投资+创新产品和团队的平台,名为“创新工场”,开辟中国风险投资和创业的一个新模式。
已经48岁的他正在听从内心的召唤,完成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到新的社会身份的转型。在他之前,走在这条转型之路上的亦不乏公众所熟悉的身影,如把宽带概念带到中国的田溯宁,新浪网的创始人王志东等。这一代IT老将们怀着用技术改变中国的梦想,投身于第一轮互联网大潮之中,成为引领时代风骚的人物。当他们已经不再年轻,理想主义色彩却依然不减之时,从职业经理人转型为投资人,从冲锋在技术和商业创新的一线退至幕后、扶持后进,似乎是最为漂亮的转身。
11年前,李开复刚刚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时候,“李开复是谁”即便对很多业内人士来说也是一个问题。不过,他很快就树立了跨国公司华裔职业经理人的社会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又塑造了青年人生导师的光辉形象。后者,既构成了他转型的动力,也是其今后事业拓展的重要资源。李开复的人生导师之旅始于2000年4月。当时,他结束了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于是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的年轻人中传播一时。2004年5月,受马加爵事件触发,李开复又给中国学生写了第三封信。一直到2005年2月,李开复总共给中国学生写了七封信。在这些信中,李开复现身说法和学生谈人生、理想、事业、成功以及更为重要的做人问题。此外,李开复还创办了开复学生网(后更名为我学网),作为和青年人沟通各种人生问题的平台。尽管,李开复的人生导师形象不乏跨国公司的商业雕饰之痕,但这一知识偶像的社会作用是不容否认的,而此次离开谷歌帮助青年创业则证明,这也未尝不是他个人的兴趣选择。
现在,李开复人生导师的社会形象与他的创业计划结合,正在让“创业教父”的新身份日渐明晰。与田溯宁、王志东等专注于风投和PE领域不同,李开复进入了更早阶段的天使投资,无疑这更需要激情的燃烧和对风险的理性把控。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并非单纯的投资机构,而更像是一个青年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注定是一代又一代人匆匆而过,而技术改变中国、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却永远不会褪色。李开复的华丽转身既是这一梦想的个人延续,也是更多的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开始。(于德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