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状元之父:31个民族作假考生信息都应公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造假状元之父:31个民族作假考生信息都应公布
2009年07月03日 09: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天(2日)上午,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的父亲何业大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北大方面已经发来短信,称“北京大学已经决定不录取何川洋”。

  何业大对记者说:“我的娃(何川洋)把自己锁在屋里哭了整整一夜。”

  对于这样的结果,何业大带着哭腔对记者说:“现在整个家庭都快被搅散了,自己有种崩溃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

  记者从重庆市招办证实,此次重庆市共查出31名违规修改民族成分骗取加分的考生。但对于有媒体报道的“31名违规考生中巫山县就占了19名”的说法,重庆市招办宣传科的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复。

  刚刚从巫山县招生办主任位置上被免职的何业大称:“‘巫山县有19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的消息我也是通过新闻报道看到的,自己并不知情。”但据何分析,这些考生可能都是在外地就读报考的巫山县人。

  重庆市教委宣传科一名祝姓工作人员对此的回应是,“此事现在还在继续调查之中,结果出来了肯定会公布。”

  何业大对记者说,既然调查组查出了有31个考生民族成分作假,那就应该将他们的家庭信息完整地公布出来。“为什么独独盯着何川洋狂轰滥炸地调查、报道,难道就因为他考了一个状元吗?有没有想过这么大的事情他一个人能承受得起吗?”

  民族成分造假的考生,除了已经公布的巫山县招生办主任何业大之子何川洋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汤平之女汤蕤外,其他29人是何种背景?还有多少造假的权势家庭潜伏在加分名单中?造假考生应该承担怎样的后果?

  这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还有多少加分造假的权贵家庭潜伏?

  从今天起,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再次通过招办公众信息网,向社会公示今年普招加分信息,逾7万考生榜上有名,占该市报考总人数的37%左右。

  根据公示名单,在剔除31名少数民族加分存在问题的考生后,有1万多名考生享受聚居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照顾。

  根据《重庆市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办法》相关规定,重庆市少数民族自治县(含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享受20分的高考加分照顾;散居在汉族地区的重庆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汉族考生,如报考重庆高校,则可享受5分的高考加分照顾。

  “在考生成分中作手脚,如通过更改民族成分获得加分照顾,是一种远离考场,难以察觉的隐形作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知名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对记者说。

  其实这种考场外的隐形作弊并非易事,更改民族成分至少需要过5道关:1.出示父亲或母亲的民族成分证明;2.通过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的审查;3.经公安部门审批;4.更改考生的户口簿和身份证;5.在高考报名点老师的监督下,报名参考,获得加分资格。

  有网友分析说:“一般老百姓哪里有能耐通过那么多机关的层层审批啊,能随意修改民族成分造假的人绝非普通人。”

  以此次重庆民族成分造假事件为例,重庆市组织的调查组共查出31名违规修改民族成分骗取加分的考生,其中被外界称为“造假状元”的何川洋,其父系巫山县招生办主任,其母为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

  6月25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汤平也公开承认,其女汤蕤的民族成分确实被改动过,“后来发现犯了错误,又改回了汉族。”汤平认为是“办手续的工作人员出于好心,帮我和女儿把民族成分改成了土家族,还申请了少数民族加分”,他同时认为,因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后果,故没有形成违规违纪事实。

  看似层层严密、环环相扣的关卡在权钱面前是那么脆弱。重庆市招办主任邱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总结了此次大规模民族成分造假的原因:

  一是个别家长和有关人员法纪意识淡薄,违规从异地迁移考生户口到聚居地并更改民族成分;二是少数区县个别户籍管理单位把关不严,违规将散居地民族考生户口迁移到民族聚居地报名参考;三是个别区县有关部门把关不严,将不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民族成分变更为少数民族;四是个别县的少数民族乡成立时间短,制度不完善,有关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准,审批不规范。

  何川洋与汤蕤出自“权贵之家”,其他29人是何种背景?除去这31人,还有多少潜伏的造假人员没有被揭出?

  何业大认为,不公布其他作假考生的家庭信息只处理何家的做法非常不公平,“为什么单独关注我的娃,社会要讲公平,但不能只处理我一家人,其他人的信息现在都没有公布,而我们家却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这也叫公平吗?”

  重庆市招办表示,欢迎社会继续就违规享受高考各类加分资格的考生进行举报,一经查实,将依据教育部和重庆市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