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另外一些比较隐蔽的,很难判断的,比如说核心的观点,因为论文,真正的学术性研究的论文无非是在阐述一些核心的观点,如果有些观点完全是雷同的,而这个观点的推导等等这些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这依然可能会涉及到所谓的剽窃或抄袭的问题。
所以我想强调一点,在这方面,机器可能只是缩小我们去核对的、比对的范围,真正完成这样一个比对和认定还是一个人工的过程。
主持人:
刚才我也说到了,问到沈教授,当他这个软件推出来之后,普遍的反弹的态度两种,一种是不相信,这个到底能有多少检测度,再有一个就是害怕。我觉得不相信其实也可以列为害怕的一种。
王锡锌:
对。
主持人:
因为这个东西就好像打了一个比方叫照妖镜,你在这个镜子面前是什么就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他这套系统?
王锡锌:
我觉得这样一套系统,如果说从目前他的介绍来看,因为对于具体的技术我们没有使用过,从这个介绍来看,首先是有一个自测性的功能,刚才沈教授讲到了,不是一律用来打击或者说来检测的,而是首先由学生和教员,你首先有个自测,我理解这种自测实际上也就是让每个人能够事先有一个戒备,有这样一种机器存在,如果你想冒险的话,它可能会能够让你这种所谓大部分雷同的内容能够显示出来,所以它可能会真正发生作用的机理还是让论文的作者、研究者,自己能够强化这样一种诚信的意识,我觉得这个意识可能才是技术发生作用的关键所在。
主持人:
所以当面对这样一套软件的时候,学生是见到它就生畏?还是说用这套软件真的能够检测出,他会杜绝这种行为,你觉得在事前还是事后的?
王锡锌: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事前,如果说它能够比如说我们刚才讲到自测的这种功能,自测实际上可以抑制人的行为,但事后如果它真的有这么高的准确度,能够使这样一种抄袭或剽窃的行为,能够通过这个系统很快地判定,而且准确度比较高的话,的确,它可能会对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带来一种威慑作用,这也就是我们讲的技术,特别是这种新的技术的引入,我们在对这种技术本身还不太清楚的时候,的确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效益。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短片里面提到了几个挺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刚才教授说,他做了一次调查,738篇论文里面涉嫌抄袭者过半,全文剽窃的161篇,占20%,剽窃段落的占到33%,就是这么大的比率,如果这套系统在全国铺开的话,您预测一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