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舞弊现象寻根:惩罚过轻助长作弊之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高考舞弊现象寻根:惩罚过轻助长作弊之风
2009年06月17日 10:50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利益纠结惩罚过轻助长作弊之风

  □舞弊蔓延冲击社会道德法律体系

  □杜绝高考舞弊需要好的制度构架

  高考!高考!

  也许,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国人对于“高考”五味杂陈的心情。

  当家长殴打抓作弊的监考老师、围攻屏蔽车时,当教师开始倒卖作弊器材甚至面授作弊机宜时,当考生觉得“不作弊就吃亏”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我们的考生、家长乃至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高考舞弊年年有,今年更出疯狂事。

  抢夺他人考卷进行抄袭,老师向考生出售作弊工具———吉林省松原市高考舞弊事件让人瞠目结舌。日前,松原市政府向媒体公开回应:松原市今年高考过程中共查出违纪考生33人,破获兜售高考作弊器材或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传递高考答案的案件14起,控制犯罪嫌疑人34人,收缴作弊装置683套。

  还未从震惊中“缓”过来的人们又惊悉:吉林省农安县一名监考老师,因为驱逐作弊考生,被考生家长殴打、辱骂;山西省忻州市警方破获一起企图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高考作弊的不法团伙,大学生、教师参与其中……

  有评论人士称,高考舞弊已不仅仅是考生的个体行为,而是表现出了群体化和产业化特征,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与高考管理关系密切的个别教育工作者也已陷入其中。

  分析人士更是尖锐地指出,在利益与权力的双重驱使下,高考舞弊之风愈演愈烈屡禁不止,甚至“走向产业化与黑恶化”,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形态的扭曲和异化,令人担忧。

  “沦陷”的考试家长四处打听如何作弊;老师向学生面授作弊机宜;监考者抓舞弊不敢抓得太狠……

  记者接触的采访对象均表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高考舞弊行为。

  一名中学老师说,他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朋友向他询问,在当地哪所学校考试比较容易作弊。

  一名有过高考复读经历的大学生说,在复读班里,老师会向他们面授作弊机宜:“高考时偷看别人试卷是没关系的,能看尽量看,监考老师出于不得罪人的心理,一般都会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传递纸条或是夹带,留下明明白白的物证,多半没什么事。”

  有教育官员透露,高考作弊也分几等:一等是替考,由学习好的学生全权代理,这需要关系硬;二等是用设备传抄购买的答案,这种需要钱;三等就是考场上看邻座,这要看监考老师的心情。

  ……

  萧齐是一名已经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当他从电视上看到关于松原高考舞弊事件的报道后,感慨不已。数年前,萧齐作为教育厅的巡视员到某县视察考场时,曾看到过类似的一幕。

  “场面比较混乱,抄袭、调换试卷的情况都有。更让人吃惊的是,个别监考老师居然还为舞弊学生通风报信,通知学生‘巡视员来了’。”实在无法忍受的萧齐只能让一些特别出格的舞弊学生离开考场。

  更让萧齐担心的是,他发现考场外面黑压压地围满了考生的亲戚朋友,当时他就有一种感觉:如果抓舞弊抓得太认真了,很可能无法顺利离开考场。

  萧齐当年的担心已为今日的事实所证实———6月8日,今年高考的第二天,在吉林省农安县第十中学第33考场,监考老师郑红发现考生张某携带隐形耳机,遂将张某驱逐出考场。当日下午高考结束后,张某的母亲陈玉芳按照儿子的描述找到了郑红,对郑红大声谩骂、撕扯……

  社会之“病”家长老师帮助作弊,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说明舞弊已成为多数人所默认的行为准则

  “高考作弊愈演愈烈,和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的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大家认为现行高考制度还是比较公平的,但实际上这一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作弊的诱因。”

  熊丙奇分析说,现在的考试制度基本上是“一考定终生”,只要你作弊成功,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就能考上较好的大学,进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作弊的收益是很大的,而相对来说风险却小得多。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谢小庆说:“我不太习惯使用‘一考定终身’这一说法,我通常称之为‘招生百分之百依赖笔试’。考生不择手段希望在笔试中取得好成绩,集中凸显了笔试权重太大的不合理性。”

  除了教育本身之外,高考舞弊还和社会风气、法制环境、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等都有关系。熊丙奇认为。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