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职业教育紧随时代旋律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其与生俱来的社会需求反应力和适应力,在这段可歌可泣的特殊岁月中,谱写了时代的激情乐章。
【第壹乐章】
四川地震中的职教对口支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一曲众志成城、抗击灾害的英雄团结壮歌拉开帷幕。5月27日,国务院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9月1日,国务院进一步明确,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省市为19个,四川省18个县(市)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作为受援方。此外,全国除西藏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和6个计划单列市,都有对口援助项目。特殊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对口援建方式成为灾区恢复重建最有效的机制和办法。重灾中,教育和学校牵动每家每户的神经。然而,到秋天开学的季节,400万中小学生全部返回课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灾后恢复”,也是八方支援的结果。
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反应迅速。2008年6月12日,全国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特别强调要抓好重建规划的制订和支持灾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这两个重点。确定18个省市对口援助18个重灾县市,它们分别是:山东对北川、广东对汶川、浙江对青川、江苏对绵竹、北京对什邡、上海对都江堰、河北对平武、辽宁对安县、河南对江油、福建对彭州、山西对茂县、湖南对理县、吉林对黑水、安徽对松潘、江西对小金、湖北对汉源、重庆对崇州、黑龙江对剑阁。18个灾区县(市)共有中职学生5万多人,其中一、二年级学生4.2万人,毕业生1万多人,再加上秋季开学还有约4万多初中毕业生将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解决这些学生的复学、就业和招收问题,帮助灾区中职学校恢复重建,是对口支援的四大主要任务。各支援省高度重视,在精神道义、教育资源和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多方面无条件支持。在灾区重建中,中央财政向灾区教育拨款44亿元,其中10亿元专门帮助恢复或新建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
各支援省市帮扶措施多样。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发出《关于做好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对口支援什邡市职业教育恢复重建专家顾问团,通过对口招生、联合办学、为灾区中职学生来京实习实训提供帮助、协助当地制订职业学校重建规划等多种形式给予支持;上海市教委把支持都江堰市职教中心重建工作纳入上海市教育援助项目;山东省把北川县将要毕业的中职生安排到专业对口、有“订单”培养计划的中职学校,经过学校短期培训后,就可到“订单”企业实习后上岗就业;河南省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保障灾区愿意在豫就业的中职毕业生都有就业机会;各地在中职招生时还纷纷出台无条件录取、路费全包、免收学费、享受资助等政策,选择“最好的地区、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保障面向灾区招生、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即将毕业的灾区中职生在教育部“优先安排、具体帮助、保障上岗”的政策保障下,也能尽快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对口援助工作打了一场漂亮仗。
职教对口支援是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的一大突破。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跨区域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东西部对口招生,跨省、跨地区实习和就业合作、分段培养等,形成了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教育资源的支持或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口支援灾区,尽管主要是政府驱动的、援助性的,以资源单向流动为主的合作,但它却传递出的一个信号,那就是职业教育必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国、跨省、跨地、跨县、跨部门、跨领域的多种合作形式将成为可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的网络化、联盟化,区域经济的广泛合作,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合作;中央和地方、教育和企业共同推进,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双轮驱动,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模式也将呈现多样化。
【第贰乐章】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成果展示
2008年6月,职业教育开创了30年来的一个“事件之最”:在天津市成功举办了“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最广、规格最高”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收获颇丰。
在价值层面,极大地提高了对“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及认同感。大赛掀起了一股声势强大的“技能冲击波”和“职教共振场”: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大赛开幕式和闭幕式并召开职教座谈会;国外专家跨洋过海带来世界技能大赛的经验并感受中国特色的职教风采;教育部门协同地方政府和多个行业部门联手主办并形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联盟;十几家企业关注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并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给予支持;37个行政区划单位组织参与大赛;2000名中、高职学生展示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职教成果;30多家新闻媒体踊跃参与报道;教育战线和其他战线的人士直接或间接地感受赛场并了解大赛背后的一切。接受、尊重高技能人才,重视、扶持职业教育,是此次技能大赛传递出的明确信息。
在制度层面,探索了“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让多方受益。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将其制度化、固定化,是职业教育在人才评价机制和选拔机制上的一次有益尝试,体现了“政府统筹,企业支持,院校参加”的多点契合运作原则以及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的“双赢”效益。将技能大赛的激励机制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结合起来;将检验技能教学的评价机制与企业优先选用获奖者的用人机制联系起来;将职业院校培养过程的育人机制与行业企业使用过程的用工机制协调起来,这些探索构成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层面,引导着“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中、高职10大类24个竞赛项目,均体现了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突出了技术技能含量的高和新;设备的选择具有民族性、先进性、便利性、兼容性、发展性等特点;标准的制订体现了科学适用、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举、基础与创新兼顾等原则;评委选取德高望重的技艺大师、能做会评的行家里手、点石成金的能工巧匠;学生选手以及指导教师更是高手如林、群英荟萃。这些宝贵资源通过技能大赛这个载体,无疑形成了质量品牌效应和质量推动效应。
【第叁乐章】
北京奥运中的职教价值体现
2008年8月和9月,北京成功举办了第 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中国人实现了百年梦想。之所以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圆满奥运会,是因为它不仅体现在一流的体育场馆和服务设施上,而且反映在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准上。对“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来说,对奥运会的直接和间接参与具有非凡的意义。北京奥运会不单纯是世界体育健儿的竞技场,也成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展示风采、显示技能、提供高水准服务的大舞台,职业教育在奥运会中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
参与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1992年北京亚运会,职教形象和风采影响深远。之后在北京和各地历年历届的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中,服务队伍中都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学生。这一次北京奥运会,全国职业院校的师生参与数量居各级各类教育之首,参与程度达到空前。透过下面一组数字可见一斑:北京有 8000多名中职生当上奥运志愿者,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组成了1909人服务奥运的庞大队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派出3000人的志愿者服务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1000名奥运安保志愿者遍布京城各大奥运场馆,河南郑州旅游职业学院118名学生进驻国家体育馆鸟巢、奥运总部酒店和运动员村服务,仅奥运烹饪服务这一项,就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4所院校的1700名志愿者。在鸟巢的核心区域,有来自北京、郑州、海口、北海、桂林等地7所职业院校的190名学生志愿者。
服务质量之好、收获之大可圈可点。“微笑是北京的名片”,“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和高水平的志愿服务,是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涉及奥运会开(闭)幕式引导员、颁奖礼仪、场地服务、烹饪饮食、特卫安保、信息设备维护、供电供水线路巡视等方面。每一项服务的背后都有非常动人的故事:开(闭)幕式要求225名举牌引导员既要保持灿烂的笑容,又要坚持站立3个多小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做到了;为302个奖项制作颁奖用花,北京市28位从事花卉工作的专业教师和人员展示出过硬的插花技艺;北京市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动漫和美术专业的师生用他们高超的技能制作了《讲文明·迎奥运》的动画专集献给奥运会。奥运服务为职校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大舞台,他们在辛苦的同时,也在享受训练、工作的喜悦和收获。同时,奥运服务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可以参照的、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的标准。“迎奥运、促改革、促学习、促发展”对当今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既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发展机遇。
职教形象和价值体现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一是服务功能。职业教育以满足和服务社会需求为基点,具有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优势,具有参与社会活动多和社会化程度高的特点,具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服务”是命脉,“参与”是本能,“志愿”正在形成一种职业教育的文化。二是技能培养。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是通过职业院校培养的,我国专业运动员大多也是通过体育学校培养的。可见,职业院校同样能培养出一流的世界人才,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让职校学生多参与诸如奥运会这样的社会活动,竞展职教风采,职业教育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关注。三是职业教育与奥运的互动关系。职业教育为奥运服务,奥运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自然也会拉动其招生和就业。
【第肆乐章】
改革开放30年大庆中的职教发展回顾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2008年各行业领域的一件大事。职业教育领域的纪念活动可谓异彩纷呈: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中职到高职,从电视电台到报刊网络,从综合新闻到专题报道,从会议报告到文本数据,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梳理和总结30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职教体系重生完善。当代职业教育的崛起本身就是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脚步唤醒了职业教育的生机,职业教育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形成了初、中、高完整的教育体系。职业院校从1976年的371所增加到2007年的16275所,在校生从1976年的 91万人增长到2863万人。
“半壁江山”曲折再现。“职业教育无生不兴”,规模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中职招生为例:1979年中专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是 0.74∶9.26,1985年中职与普高的招生比例是4.4∶5.6,1991年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的50.3%,首次达到了1∶1的目标;1998年招生520.7万人,首创历史新高;之后逐年下滑,至2001年招生不足400万人;2002年-2004年招生呈现恢复性增长,直到2007年再次创历史新高,招生达810万人,在校生1987万人。30年中,中职招生数增加了10.5倍,在校生数增加了14.3倍,学校数增加了2.1倍,在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普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又一次实现了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新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到招生数也呈现出“半壁江山”的局面。
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市场驱动、政府宏观引导、就业导向、面向人人、双证并举、长短结合、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等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初步树立;“一统多参”的管理体制、“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多渠道筹措的投融资体制、国家助学的保障体系初步形成;集团化办学、跨区域合作、两个“三段式 ”、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办学模式有了初步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初步经验;弹性学制、分段完成学业、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开发等改革也有很大推进。
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30年来,中职累计培养了8000多万名毕业生、高职培养了2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国家输送了1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在岗工人培训、军转和往届毕业生培训等方面数量不断增加;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取证率及企业满意度等方面都创下了可喜的业绩。
【第伍乐章】
区域经济推进中的省部共建职教改革试验区
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均衡发展是国家战略,近3年国家确立了一些区域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合作,势在必行。2007年,天津市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们深入探索行业企业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需要,首批建设航空机电和现代制造业人才等8大培养基地;率先严格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首先从取得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此后一年中,又先后涌现出4个省部共建教育综合(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成为2008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大亮色。
2008年5月,四川省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将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四川省将在3年内筹措100亿元实施职业教育3年攻坚计划,努力实现从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的跨越。
2008年7月,重庆市与教育部共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试验区”。探索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双方将在推进城乡教育布局结构改革、城乡基础教育改革、城乡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教育帮扶机制改革以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9个方面进行合作。重庆市承诺5年将累计投入500亿元用于该项目。
2008年8月,湖北省与教育部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师教育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增强高校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实现学有所教为目标,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008年10月,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五年攻坚计划,开展“六项试验”: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逐步实行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途径,实现中职教育规模略大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目标;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探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新途径;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河南将投入100亿元以上用于职业教育攻坚战。
试验区的选择与当地教育及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有关,改革试验的核心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供示范,每个改革试验区内容各有侧重,共建试验基本为5年。试验区都将制订具体规划方案,用政策、经济、激励、评估等手段确保目标实现。教育部也将在实训基地建设、职教中心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以及政策上对试验区给予倾斜和支持。愿做、敢做、能做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需要勇气、奉献和实力。
【第陆乐章】
规划制定大讨论中的职教前瞻与期待
我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也将走进新时期。2008年仲夏,进入新世纪以来首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正式启动,掀开了中国教育新的一页,也拉开了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攻坚序幕。
开放的姿态和民主的过程。根据中央部署,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要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一开始就面向社会发布公告,号召全社会对《规划纲要》献计献策,广集众智、广纳群言、群策群力。《规划纲要》制定按11个战略板块36个专题分头分步进行大调研、大讨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板块,其中“职教发展”和“职教模式与体制创新”是两个专题,两个专题下面又分若干个课题组。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部门到学术机构,从高职到中职,从行业到企业,从家长到学生,多方位、多层面征求意见,既包括职业教育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也包括下一步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在广泛调研中汲取了方方面面对职业教育的情感与智慧。“教育部门要‘放得开,收得回,立得住’”就是来自教育界之外的中肯建议。这种开放民主的方式,真正体现了把教育作为公共事业、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让所有人都有发言权和知情权,这样制定出的《规划纲要》才会更全面、更实际、更科学。
对职教的前瞻与各方的期待。在全球“世界工厂”、“亚洲巨龙”、“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中国大崛起”的一片呼声中,我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面向人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更是任重道远。职业教育必须加快观念更新、体系开放、体制机制改革、模式创新;要继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更满意的职业教育,提高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真正把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力争到2012年,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到2020年,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还在继续,我们充满期待……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邢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