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该不该分家,虽衍生于高校报考,但这个看似高考技术性安排的话题,其实所涉及、所撩起的是深刻的教育乃至社会问题。尽管议论纷杂,但很难有一个定论,站在不同的角度,着眼不同的利益,所言可能有天壤之别。
在这里,笔者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视角作一番探讨,这要从最近的一次采访谈起。卢湾区从新学期起每周五下午设立“创新实践活动日”,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首个“创新实践活动日”呈现的局面就让人振奋,学校出资新建的“未来工程师”室开出了,由家长担任主讲的“法律讲堂”开讲了,走进淮海公园“找春天”开始了,推出的20多个项目让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实践活动的“大观园”。该校在活动策划时,完全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考虑的,所开设的活动项目有理科,也有文科,更有文理相融的。校长贾莉莉认为,创新实践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能单纯用学科界限来划定的。
显然,文、理的位置,这是从小学启蒙教育开始就该“平起平坐”的,而不能用有色眼镜去人为地匡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即使语文、数学等具有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培育人的学识品性方面很难界定这是文的功能还是理的责任。教育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筹划。至于术有专攻,那是在有了文理扎实基础与深化融合的基础上的造就与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卢湾三中心小学对“创新实践活动日”的安排,体现的就是文理相通的精粹。
不言而喻,就基础教育而言,作为学文化和习做人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文理应当一家,而且应当成为办学的法则。我们与其讨论高考文理该不该分家,还不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真正下点工夫。
至于说到高考的技术性安排,如能从培养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出发,按各自大学的办学特色,通过有特点的招生办法来选拔具有某方面潜质的高中生,而不把简单地划定文科、理科作为选拔的途径,也许是更具应用价值、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完善人才的知识、思维结构,总比迁就某种缺陷来得有意义。所以,多种角度看文理该不该分家,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