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结束了对浙江、江苏两省考生的自主招生面试后,昨今两天,对1200名上海考生进行面试。今年,交大面试首次采用“3+2”模式,即A组3位专家和B组2位专家,分两场进行面试;对学校的认同感成为考官们对学生的考查点之一。
更丰富提问 更利于展示
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多次“变脸”。2006年、2007年,学校组织了“无领导有主题小组讨论”。2008年取消小组讨论,每位考生只接受五位专家的面试,时间为20—25分钟。今年,交大面试改为“3+2”形式:每位考生分别接受A组3位专家、B组2位专家的面试,总共40—50分钟。两次面试之间一般有几十分钟的间隔。
交大副校长印杰介绍,学校变化自主招生面试形式主要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想告诉中学、考生及家长,交大的面试每年都在变,他们不必进行专门的准备,不要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对付面试。二是给专家更多提问的机会。以往五个专家在一起提问,如果有一位特别强势,其他四位就会跟着他的思路走。把专家们分成两组,相对来说提问会更加丰富。三是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每位考生的表达时间都增加了一倍,如果在前一场他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那么中间有一段休整时间,考生可以在下一场继续向专家展示自我。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问
今年交大面试特别关注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对交大的认同感。
印杰介绍,面试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本性的东西,看他在面对一个问题时的直觉。学校要求专家,纯粹的知识问题不要问,明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要问。比如,考官问,“你每个月用多少零花钱、怎么用的”,问题给学生发挥的余地,以反映出考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你为什么选择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需要什么条件”……交大希望在面试中了解考生是在盲目地选学校、填志愿,还是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志向的学校和专业。今年参加面试的上海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一填报了历来热门的经济、管理专业,似乎没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浙江的前十名考生无一人选择经管专业。
考生“城乡差别”浮现
上海是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省市之一,往年面试时几乎无需考虑考生的城乡社会差别。但对江苏、浙江两个省来说,城里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自主招生面试会不会因为考生来自农村就采用一套特别的标准?
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表示:“相对来说,农村学生占有资源较少、见识面窄,会存在一定的劣势。不过,前来面试的学生都经过了学校冬令营笔试的选拔,而且在竞赛成绩、社会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便来自农村,相信他们的表现也不会比城里学生逊色。”本报记者 徐敏 本报通讯员 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