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义非常重要,频频泄题是对考试公信力的最大伤害。”以针砭教育时弊而闻名的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说,频繁发生的考试泄题事件,充分说明实现教育公平和正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确实,对于以教育公平为旨归的考试制度而言,泄题已经成为了一大公害,却又屡禁不绝,防不胜防。
据媒体报道,就在鞍山中考大范围泄题重考事件发生的同时,司法部负责司法考试的某部门考试中心一名处长和一名科员因卷入2007年司法考试泄题案被抓,这是继今年3月份司法部监察局监察二室主任林建东被捕后,司法部官员又一次卷入国家司法考试舞弊案件。
而北京中考作文题在开考前就出现在网络社区上,也引发了对今年北京中考泄题的猜测,北京教育考试院正着手对此事进行调查。
这些年来,轰动全国的“国考”高考泄题事件也不在少数,至于研究生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泄题事件更是年年发生。
泄题的危害极大,仅就中考而言,像鞍山1.2万名考生重考的事件并非孤例。2004年7月5日,湖南省衡阳市30多所学校的1.2万名中学生,就因为两周前的数学、英语、化学出现了大面积的考题泄露事件而宣布成绩作废,重新考试。1999年6月30日,广东省的南海、清远、佛山三个市2.6万多名考生,则在中考结束一周后被告知化学重考,原因同样是因为泄题。泄题者是化学试卷的主要命题人、广东佛山市教委化学教研员李永红。
“现在考试舞弊主要有两个趋势:从个体作弊到群体作弊,从传统夹带等舞弊方式到利用各种高科技设备进行舞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劳凯声认为,鞍山中考泄题既是群体作案,又是利用高科技设备进行舞弊,给考试安保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劳凯声认为,要应对日益先进的作弊形式和手段,首先有必要在技术和制度上加以健全。
而这一点,也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罗立祝的看法相同。他认为,要想杜绝试题泄密案的发生,就应当切实完善试卷保密的各个环节,将泄密的几率控制到零。“考题由命题、印制、运输直到发到考生手中,每个环节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导致泄题。”
2004年重庆破获的一起英语四级泄题案,就是因为考试前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出现了问题:监考老师能提前1小时领到试卷,而这1小时被不法分子利用,有大学女教师利用监考的机会,事先获得试卷,在女厕所拆开,然后送到校外复印后再将原题送回。就那么短短一点时间,她和同伙竟然将试题答案通过互联网贩卖到11个省市,前后获利总额约20万元。
洪可柱认为,泄题事件频频发生,与惩处的力度不大也有关系,“可以想见,涉案者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定是反复权衡利弊后,认为利大于弊,才铤而走险的。无利不起早,他们都是权衡了成本和收益才行动的。”
他认为,泄密从来都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在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时期,对于考题泄密向来都是不惜用重典,处罚极为严酷,王侯将相如有涉案,都将有性命之虞。“对于这样能造成极大社会危害的行为,应该从严、从重惩处。”
洪可柱认为,鞍山泄题事件发生后,虽然早有考生和家长拿到了试题,但他们非但不向教育主管部门举报,反而广泛扩散泄题试卷,充分说明了品德教育出了问题。
劳凯声担心,这一代学生从很小开始,就经常看到自己周围有许多考试舞弊和违规的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丧失基本的道德判断标准,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很可怕的社会风气”。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刘海峰则表示,泄题现象是对教育公平的极大打击。只有公平和正义的制度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劳凯声也认为,保证中高考的公平性对促进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一个国家或社会是绝对公平的,社会都是分层的。衡量分层的社会是否先进、是否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个社会中个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在我国,这种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是教育。而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教育公平的主要机制就是通过高中考等选拔性考试完成的。
洪可柱也认为,贫困生往往是泄题事件的受害者,“泄题事件发生的原因,都是为利而动,谁可能有利呢,还不是那些有钱、有权的考生家长,如果发生泄题事件,他们经常因此得利,而贫穷之家的孩子则往往深受其害,这也是对贫困群体的极大不公。”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实习生 李墨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