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时,莘莘学子,上千万个家庭将全力进行一次人生大冲刺。但今年的高考,与往年有所不同。从5月12日的大地震,到6月7日的高考时间,期间不到一个月,灾区的一些考生,除了和所有考生一样,要经历繁重的备考,他们还要在小小年纪承受着家园毁灭、亲人离去等巨大悲痛。
此时,怎样做才能对灾区考生更公平,怎样使他们顺利度过高考前后的人生艰难阶段,成了全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
国家已经开始行动:四川地震重灾区的40个县市区高考日期推迟约一个月左右;因听力设备严重损毁,四川省2008年普通高考取消了外语科听力考试;为了照顾灾区考生的利益,甘肃省初步考虑将在不影响全省其他考生利益的基础上,对陇南、甘南灾区延期考生在招生计划上给予照顾;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有关高校面向四川省的招生计划,在原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2%;广东一些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对四川延考区(受灾区)与非延考区(非受灾区)的考生必须按照1∶4的比例进行招生。此外,不少高校已对即将入学的灾区籍考生出台了一系列照顾政策。教育部还在研究具体方案,对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高考考生予以破格录取。
灾区考生刚刚遭受人生的重大挫折,在高考制度上对他们予以适当照顾和倾斜,既是对他们情感上的安抚,也是救灾的一个实际行动,相信也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情感认同。通过高考的适当照顾,可以使更多的灾区人民把重振家国的希望寄托在城市、寄托在不断接受更高等级教育的孩子们身上。
类似对于弱者、伤者的倾斜和照顾,古今中外亦然,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科举制度即已开始,也至今存于文明国家的制度安排中。因此我们当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这种照顾更合理、更公平,既能最大限度地照顾灾区考生,又能最大限度地平衡非灾区考生的利益。
也许有人、特别是考生及其家长们会担心,招生计划的倾斜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地方考生?教育部规定高校面向四川省招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事实上是在不改变其他省市招生计划基础上的“增量改革”,这个改革对四川考生有利,但无损于其他省市的考生。我们应当考虑的是,这个增量改革的力度能否再大一些,也施予四川以外的其他灾区。针对灾区的2%的扩招计划,即便这些孩子最终都享受到大学及其他社会组织给予的学费、生活费方式的全盘照料,对大学也不至于构成压力,可以轻松消化。
另外,在大学招生总名额既定或增加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一省之内的考生公平,尤其是实现非灾区与灾区考生的公平,也需要特别关注。否则,即使重灾区考生推迟了高考,但其总体竞争力仍有可能不及其他地区考生。这方面,广东高校的做法可以借鉴。比如,给重灾区画出“特区”,该区的录取比例至少不低于、甚至略高于全省录取比例。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减少地震对灾区考生造成的损失。
除了在招生名额上给予灾区考生特殊倾斜,考试前后的心理干预也要及时跟进,饮食、睡眠上的周到安排必不可少,考前的“定心丸”,考后对与震前预期落差较大考生的安慰,也应成为对灾区考生服务内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此外,对于最终考上大学的灾区考生,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社会也应准备完善的助学机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对于没有考上的孩子,各级政府尤其是对口支援地区的政府,则可以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和岗位,帮助他们顺利在城市就业,早日成为重建家园的生力军。(社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