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间的转学制度,需要从大学招生时就进行改革。当然,无论是进行招生改革,还是培养制度改革,都将对高校的公信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近,遇到好几位去年、前年和大前年从大学退学,今年却重新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在填报志愿时,有的想考回原来的“母校”,有的原来在名校,却不想考回,而选择一般的院校。
这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奇特景象。一名大学生,因为不适应原来所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要么自己不适应学校的要求,要么学校不满意学生的表现,而不愿意或者不能继续在一所学校读下去,主动与被动退学的他,不是转到另一适合自己的学校读书,而是重新回到高考队伍,参加高考“再投一次胎”考大学。
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我国大学入学的计划体制。所有学校在一个集中的时间中,采用统一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标准,按核定的计划数招收学生,由于每所学校有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有规定的招生计划数(细到具体的专业),这使得学生被录取之后,就失去了“自由身”,不仅很难从校内的一个专业转到另一个专业,而且更难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即便是从高一层次(录取分数高)学校转到低一层次(录取分数低)学校。去年被媒体爆炒的一位所谓“考霸”,就是反复退学反复高考,而不是转到另一所学校,就是因为受这样的教育制度制约。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选择专业、选择学校的自由,不仅对学生不利,对大学教育也不利。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发展。不得不承认,有相当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根本不了解大学以及大学的专业,加上高考填报志愿无法充分选择学校,更使不少学生一进大学就对大学及专业很不满意,这种不满情绪将直接影响大学学习。
另一方面,不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必须淘汰学生,但如果没有转学机制,大批学生的淘汰,意味着将把这些学生赶回高考考场,增加高考的竞争;另外,也意味着大学在校学生持续减少,因为被淘汰的学生名额无法靠转学补入,这无形中制约了学校淘汰制的实施;对靠学生收费维持办学的民办学校来说,就更难淘汰学生了。
再就是不利于大学间的竞争。大学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招生中(目前国内高校由于按批次集中录取,招生竞争其实很有限),更应该体现在培养过程中,大学生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其实是“用脚投票”促使学校间展开教育服务与教育质量的竞争。而不像现在,学校无论教育服务与教育质量如何,都很难直接感受到来自受教育者的压力———学校给受教育者什么教育,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
目前,有一些高校在校内推出换专业政策,以便增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但是,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学校身份”却十分困难,要么回到高考,要么等待考研,考试成为改换身份的最可能途径。这不但增加了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使大家在考试中耗费更多时间,而忽视了读书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所在;更重要的是,劣质的教育在如此缺乏竞争的环境中,得到保护,最终受损的还是受教育者。
建立高校间的转学制度,由此显得十分迫切,这需要从大学招生时,就进行改革。当然,无论是进行招生改革,还是培养制度改革,都将对高校的公信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高校的公信力为基础,这些改革将难以推进。而如果这些改革不推进,高校的公信力将可能持续下滑。
□熊丙奇(上海交大 教授)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