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人建议,应该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今年的全国两会上,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提交了以此为内容的提案。委员们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提案建议国家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今后大家即便不使用,也要知晓,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文化,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
委员们保护民族文化的良苦用心令人感动,他们的提案也相当有价值。放弃繁体字,很有可能使得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特别是文字演变的过程产生断裂。但是,正如教育部官员所说,现在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的课程,有着种种不现实的因素,效果未必如大家所愿。
繁体字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但是,繁体字本身也是经过了千年的“删繁就简”的过程才形成的。如果一味强调“繁体”的意义,那么大家可能首先要去学习甲骨文。文字本身也有其进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要求进行变化,不断产生新的活力。繁体字确实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但在当下,其实用性已经日益衰减。如果将一种已经部分失去现实意义的文字强行架高,硬性规定其成为一种与简体字平行的通行文字,很有可能让学生、让所有的文字使用者难以适从,使日常书写运用造成混乱,结果是更不利于繁体字的传承。
现在的“简体字”,其实就是文字演变过程的产物。不论其简化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因素,它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官方的规范文字。况且,使用简体字和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国策,贸然倡导一种与之平行的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一种文字,如果它具备现实意义、具备生存的活力,不硬性规定倡导,大家也会自发地通过各种途径去认知。我们国家对于文字的发展和革新是相当关注的,相信在适当的时候,文字还会像几十年前一样得到官方进一步的统一完善。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其自身的规律,最好顺其自然。过度保护和不假思索的革新一样,后果甚至有可能和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侯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