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让学生唱“样板戏”贴近的是什么生活
2008年02月24日 10:5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2月22日,中国教育部决定从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首次将京剧艺术搬进中小学课堂。在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以“样板戏”京剧唱段入选为多。此举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热议,很多人认为中国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传统京剧剧目流传百年而不衰,至今成为人们热爱京剧艺术的经典,但是次音乐课本中融入的京剧唱段以“样板戏”选段为多,令人亦喜亦忧。“样板戏”是中国当年“文革期间”特定政治环境下“一花独放”背景下的产物,如果以此在对中小学九年制的学生长期作为教材,还应在选则传统京剧剧目和“样板戏”选段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比重、依据上进行筛选而定。图为音乐课本中融入样板戏《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中新社发 钱兴强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教育部将在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被称之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尽管这样的说法显得有些夸张,如果所选真是京剧中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也未尝不可。但看到选定的这15首教学曲目,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居然都属“样板戏”,不能不感到惊讶!
对“样板戏”,我们这一代人太熟悉了,当时担任中学教师和学生辅导教师(那时叫“红卫兵团辅导员”)的我尤其不会忘记。因为我不仅要像“革命群众”一样看、听、唱,而且要组织、督促甚至强制学生看、听、唱。“样板戏”电影上映时,我们全校停课列队,一路高唱“样板戏”去电影院观看,回来还要开大会赞颂,写大字报歌颂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在组织学生“拉练”(背上行李长途步行)时,边走边高呼口号,高唱“语录歌”,也少不了唱“样板戏”。与此同时,还得学习歌颂“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毛主席的文艺战士”江青创作“革命样板戏”的丰功伟绩,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还处理过洪富江破坏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案件,专门发文件让全市批判他的罪行。
没有这段经历的年轻人不妨问一下你们的长辈,也不妨翻一下当时的报纸,看看我讲的是否事实。
现在中国戏曲学院一位教授竟说,“样板戏”作为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人民创造的艺术,是京剧艺术的一部分。不知他是真不知道“样板戏”是怎么一回事,还是故意曲解?“样板戏”是人民创造的吗?谁都知道,从《自有后来人》到《红灯记》,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哪样改变能违背江青的旨意?已故的汪曾祺是参与其事的,他的回忆中讲得明明白白,不用说“人民”起不了作用,就是他这个执笔人,也只能都听江青的。
要说“样板戏”是“一定时期的产物”,请问世上还有什么不是“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得看是什么时期。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统治的日本难道不是一个时期吗?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艺术,它们的意义在哪里?“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悲惨、罪恶的时代,是有亲身经历的人不堪回首的时代,又是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产物当然是历史的一部分,可以用作实证、展示、批判,也应该进行研究或借鉴,但绝不能用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要说“样板戏”“有简单易学、贴近生活的特点”,或许对这位戏曲教授来说的确如此,但我的经验是,当初我们尽管极其狂热、虔诚地学和唱,但绝大多数人都只是照调子唱或吼革命歌曲,根本没有京剧的味道。至于说“贴近生活”,莫非是贴近“文化大革命”的生活,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你死我活的生活?
北京市教委一位副处长要求,“开设京剧课后,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请问处长,“样板戏”背后的故事应该怎样讲?对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怎么讲?通过学唱“样板戏”能“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吗?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编辑: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