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从金融危机中能悟到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校从金融危机中能悟到什么
2009年04月30日 16: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今社会上最热的话题就是金融海啸、经济衰退。这一事件对高校的冲击已有所体现,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已使我们感觉到压力。金融危机还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要关注国家、行业、企业的情况,牢记大学的使命。

  大学能从这次危机中悟出些什么?首先是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这次危机使得欧美强国,那些在综合国力占有显著优势的国家一下子变得很被动。尽管我国这次受到的冲击比较轻,但是仍然不能忘记,和这些国家相比,我们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我们对此要有准备,绝不可以懈怠。

  这次金融危机说明,当人们多年来付出努力追求某些目标的过程中,会有潜在的危机形成,即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反思我们这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办学规模的扩大、受益面的拓展、功能的增强、一些名校层次的提升,都是经得住推敲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潜在的倾向性问题。比如,高校这些年来对社会有多少了解和研究?面对危机,在全社会都在寻求答案的时候,需要学者、大师出谋划策。我们的大学谁能给出解决之道?现在大学声音很少,很小,这是不是集体失语?事关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但是这种情况还没引起高校的集体警觉。不少人仍在拿懦弱当高雅,写出文章在圈子里宣读、发表,由圈内的人评价。这实际上是作茧自缚,是一种自我边缘化。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都可以用两分法作分析。我们也应该从危机中看到信心。回顾历史,人类所经历的危机和灾难往往都能引起警觉,转变成巨大进步。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受到了牵连,经受到史无前例的来自境外的经济下滑的冲击。如何看待呢?回想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世界经济也曾出现过波折,但未能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那是因为以前我们还没有走出闭关锁国的阴影,还处于自给不足、贫困落后的状态,置身于世界经济循环之外。这次不同了,我们与那些强国、经济大国要面对共同的问题。中国的话语权今非昔比,中国的作为为世人瞩目。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到此次金融危机,中国负责任的态度和举措得到了国际主流社会的积极肯定。一些国家、一些人士寄予中国很大的希望。当然这也引起了部分国人的盲目乐观。总之,中国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反观高校也是如此。我刚才提到了高教发展中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包括哈工大在内的一批高校对此已有认识,并且在治校、办学、科研开发、服务社会方面转变观念,创新发展路径,相继取得了一些进展。

  近几年来,哈工大整体发展的新思路正在形成并开始付诸实践。我们选择了本科教育的两个学院、硕士生教育的两个学院作为试点。本科教育主要是把对企业技术、管理、经营的调研形成教材进入课堂。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子就更大一些,把硕士生派到各行业的龙头企业,结合实际参与研发一年以上,从企业遴选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骨干担任副导师。学校和导师负责学术规范、论文指导,副导师则参与选题确定、研发指导。这一改革实践已开展了5年,毕业了三届学生,各方反应非常好。很多人研修还没结束,企业已决定录用,安排了岗位,悄悄发了工资。

  高校还应该从这次事件中思考我们今后要走的路,悟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这次金融危机,也曾在思想界引发了激烈震荡。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主张走回头路。我认为这是因噎废食,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发展潮流。就我国的发展阶段看,参与经济一体化是利大于弊,一方面在经济上与国际接轨,可以使我们很快得到提高,促进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经济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经历挫折和挑战之后,我们会觉悟得更快,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会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高校也是如此。要在反思、变革中认识自我,思考前进的方向。

  我觉得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还做得不够,主要是大学整体、学者群体就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作深度交流还是不够,在国际高等教育论坛上缺少话语权。下一步哈工大准备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合作,建立一个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平台,初步计划派一批学生去作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交流。这对于本科教育改革也是一个很大的促动。因为派学生出去留学,那么本校的课程、教材、教学环节就要和留学学校协调。我们发现,欧美国家高校教材的更新、教学环节的调整节奏比我们快。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提升很快就会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再有就是他们与企业的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都比我们紧密。

  现在世界领域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交融、合作。前有硅谷,后有产学研合作形成动力,推进大学与企业、社会的大协作。我们对此不能无动于衷。大学要走出象牙塔,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社会负起自己的使命,为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王树国 本报记者陈宝泉采访整理)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