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这让不少华裔学生感到烦恼。
(4月22日《东方卫报》)
据悉,在这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说,“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而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美国学生口中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感到烦恼,不少华裔学生家长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中国妈妈爱攀比,什么事都为孩子作主,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专家们一直提倡对孩子要搞赏识教育,可中国妈妈们做得怎样呢?总会不知不觉中忘记这一点,不由自主陷入攀比的漩涡。记得“知心姐姐”卢勤曾提到,在一次中美学生篮球赛中,中国孩子投10个球进了9个,中国妈妈没多大高兴劲,因为还有一个没投进;而美国孩子投10个球只进了一个,美国妈妈却高兴得不得了,大力称赞自己的孩子真棒。美国妈妈的理由是,投10个球进一个球,总比一个都不进要强吧,所以值得称赞。中国妈妈就是这样,对孩子似乎没有满足的时候。孩子考了90分,还认为应考100分。孩子得了班级第二名,自然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
攀比之下,便是替孩子作主,什么事都要按自己意愿来,容不得孩子一点自由。最近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就是反映这方面问题的。其中有这么一场戏,看得很让人伤感——女主人公钱小样一心想在北京发展,可她妈妈专门从宁夏跑到北京,非要钱小样跟她回宁夏。临走前,钱小样跟姥姥、大姨、二姨告别,她一脸悲戚地鞠躬,就跟遗体告别似的。钱小样首先给姥姥鞠躬:“姥姥,谢谢你这么久以来对我的慈爱。”姥姥:“你回去以后我也慈爱不上了,虽然我是你妈的妈,可是在你的问题上我也不能越权呀。”钱小样:“理解,当年她要跟我爸在一起的时候您也没PK过她。”钱小样接着跟大姨鞠躬:“谢谢大姨对我的宽容。”大姨:“你也不是我闺女,我不能像要求青楚(钱小样表姐)那样要求你。”钱小样:“就是要求不高我也没达到,对吗?”钱小样被迫要回宁夏,在火车站她准备逃跑,她面无表情地对妈妈说:“请示一下,我可以再上一次北京的厕所么?”妈妈、大姨在钱小样眼里是如此厌恶,她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中国妈妈”在美国高中成贬义词,或许会让中国妈妈们委屈,甚至有点难堪,但别不服气,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是个提醒吧。笔者曾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旅行,每到一处,都会通过当地导游的介绍,感受到那里教育理念的先进,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跟我们截然相反,可孩子的学习、成长等,却丝毫没受影响。看来,我们也该反思传统的管教孩子方式了。作者:万阕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