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学好通用技术,将来丈母娘更欢喜”,这个充满喜剧色彩的标题来自2008年底一则关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报道。
从2006年通用技术课正式进入高中课表以来,热热闹闹的报道似乎就没有停止过:“咋炒股将进高中课堂”、“‘修马桶’成高二必修课”、“教室变车间学生打家具”。“生活气息”一个比一个浓厚。
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标题太“雷人”,是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歪曲。
然而,为什么修马桶、换灯泡就比制作机器人、开汽车、服装设计更能吸引眼球呢?是因为它们琐碎到可笑,琐碎到不值得列入课程作为学习内容?还是因为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必不可少的技能,社会大众首先要关注这些方面?恐怕,后一种原因的可能性还是要大一些。
来自社会的声音不一定准确、具体,但它却相当具有代表性,至少它在提示我们思考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与意义。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通过技术学习能成为工程师、设计师的人毕竟是少数。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技术视野拓宽了,技术能力提高了,哪怕仅仅是对待技术的态度改变了,都是难能可贵的收获。那么相应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调动教师学习、研究技术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资源配置上,是不是也应该建立“大资源观”,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发现教学资源?在教学评价上,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观,而不是仅仅聚焦在考试的结果上?
值得欣喜的是,经过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技术的看法与态度改变了。一个学生在学习心得中这样写道:“以前,我对一些技术产品拿来就用,没什么感觉。现在的我越来越挑剔了。吃早餐时,我发现筷子与吸管总是换来换去很麻烦,就试着找到一种新型材料制作筷子,将筷子中心掏空,这样筷子也可以当吸管用,既经济又方便。后来,我又发现,清洗起来仍然比较麻烦。目前,我正在设计解决方案。”这样一种随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不正是技术素养提升的最好体现吗?
其实,正是这些在平常的实践、操作中积累起来的,平凡、琐碎的“小”技术、“小”技能、“小”技术思想,构成了我们坚实人生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改进通用技术课程,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不也正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取向吗? -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