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费、自费等各类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39.15万人,只有39万人回国,回国率仅28%。(《北京晨报》3月26日)
对于大多数留学生不归,该有一种平常心。和大学毕业生一样,留学的可能有洋文凭,但不一定都是人才;即使真的是人才,与其回国被闲置,还不如在国外干点实事。不是说科学、创业无国界嘛,留学生在海外的研究成果也能惠及祖国人民;华裔拿诺奖,国人不也自豪嘛。
但可能有人觉得人才还是回国作贡献的好,说现在环境好了,人才回来不会被闲置。光说不行,关键要做。我也觉得人才都回来作贡献比较好,但为什么人家不愿意回来呢?因留学而留“住”国外的,30年来就有100多万,不能算少了。这么多人不回来,国家没有培养你们吗?
由此,我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交公粮。我们排了一夜的队,直到第二天中午,因为找到熟人,没吃没喝没睡觉的父亲才被允许把大约1500斤小麦扛到仓库麦堆顶上倒了。稍微长大点后我才知道,所谓交公粮是农民将粮食卖给国家,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是为国作了不起的贡献,却这么难。记得当年的回路上,父亲恨恨地说(当时带脏字),累死,我也要供你上大学!不能再在农村受大罪了。
我想,那么多人处心积虑要出国,出国之后不愿意回来,就好比大学毕业生(包括我)不愿意到边远农村去。
现在国家也号召大学毕业生去当村官,大概和国人殷切希望留学生回国作贡献类似。我觉得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不全是眼光太高,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基层不适合他们发挥。我就觉得,如果要回农村浇麦的话,我读了十几年的书真用不上多少;当然,待遇也是要考虑的。想吸引大学生到基层,要给点激励,比如钞票,比如公务员考试加分;要想从根本上让大学生转变观念,就需要改善基层的大环境。
同理,那么多人努力要出国大概是国内有一些现象令人不满意。想让留学学了知识的人才回来,光口头号召是不行的,总得来点实际的。是的,咱不能低估留学生的品德、爱国心,但也不能低估人家的智商,对不对?(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