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日举行的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马大龙谈到,三鹿集团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产品,其研究项目竟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对此,马大龙认为,有必要反思并改革我国科技奖励制度。他建议,适当延长科技奖励评奖周期;调整科技奖项设置;完善评审机制。(3月9日《法制日报》)
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中,存在三个“闭循环”。一是“基金、著作、基金”的闭循环,研究者申请基金,利用基金买书号,出版“著作”,再以“著作”去申请新基金;坊间流传,这种著作只有两人看——编辑和作者。二是“课题、论文、课题”的闭循环,学者申请课题,然后炮制各种论文、报告,紧接着公关在各类期刊发表,用论文去结题,再以论文去申请新课题,对于越来越多的论文,学界自身的评论是,90%以上是垃圾。三是“成果、获奖、成果”的闭循环,在以上两个闭循环中,还嵌入另一个环节,研究者(或机构)酝酿把论文、著作等汇聚成成果,申报各种政府奖项,以奖励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誉,再以奖励去获得新的“成果”,获得新的奖励。三鹿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当属此类。
这就是目前不少研究者的学术活动路线图。走通以上路线图的研究者(或机构),既出版图书,又发表论文,还获得大奖,不但迅速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获得各种学术头衔,而且,也率先靠奖励等“成果”致富,获利不菲。
如此科研,最终变为为著作而著作,为论文而论文,为奖励而奖励,至于研究成果本身是否有价值却不重要。这种价值导向,让科研出现各种混乱局面和丑闻。在世界第一论文发表数、每年几百项科技大奖的繁荣表象下,学术的真实生态却趋向荒凉。
马委员的建议,对于打破学术“闭循环”,重树学术价值观念,十分重要。在笔者看来,各级政府的科技评奖不但要延长周期,而且要精简项目,直至政府评奖、评审淡出科研评价,要在科研课题、基金项目、科研成果的评价中,回归学术研究本位,尊重学术价值本身。如此一来,研究者就不会关注成果的“外在形式”,把精力消耗在制造垃圾中,而关注成果本身的价值,这样科学研究才能走上面向学术市场评价机制的良性循环。上海 冰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