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是否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问题,近些年一直存在争论。2日,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繁体字和简体字,作为汉字的两种不同书写方式,何以引得众人的争论呢?这是因为,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文字符号问题了,它们更多承载的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命题。
据资料记载,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简体字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体字逐渐增多, 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不难看出,简体字是汉字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从1956年1月31日,《 汉字简化方案 》 正式公布 ,在全国推行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了 。简体字无论从使用属性和文化属性来说,均已定位且日趋成熟。这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恢复繁体字,取消现行简体字的想法,并且一再被人提起,甚至作为提交“两会”的提议呢?值得深思!
在笔者看来,这是我们对现今文化的发展迷失了方向,患上了“文化恐慌”。尤其是今天,西方文化在全球是主流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国人,处在亚文化现实中的国人,在复兴本土文化的“雄心壮志”下,扭曲了文化传承的内涵,用一种一成不变的静止的观点去“五千年文明”中寻找答案。忽视甚至否定现代文明,以为古代文明才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才能代表“中国文化”。殊不知,今天的文化将是明天的历史、明天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脱离“现代环节”。
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其实质是对文字演变进步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而恰恰是一种“倒退”。废简复繁,根本就是瞎折腾。 (杨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