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林学院一个学生因为跟着老师学做韩国泡菜,竟然被奖励了一个学分。据浙江在线报道,这是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奖励的一部分,除了学分还有补贴。不过,泡菜学分在学生中间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论,比如,学会做蛋炒饭给不给学分呢?
是啊,做泡菜是技能,蛋炒饭似乎也应该算,而且还是主食,理论上应该比小菜更能挣分。对此事,学校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是任何技能学习都能拿学分、拿补贴的。 “像给学会做泡菜的学生奖励,就属于参加老师的研究项目这一类。”类似这样得到学校认可并给予的资格认证已经有20多项。
坦白讲,泡菜学分听着有点不严肃,但如果忽略其泡菜的实质,而考虑其符号意义的话,大学生具备这种素质也不是不可以的。过去总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掌握生活技能也算素质学分。不过,这还真不是玩笑。每年大学开学,家长护送不说,还要事无巨细给自己的孩子把一切生活细节都打理好。这已经是每年开学季的 “例行新闻”。而好不容易四年以后毕业了,找工作又是问题。几天前的重庆晚报报道,有妈妈四处求人给女儿找了工作,又怕女儿受罪,就自己先去试工。相较这样的娇生惯养,会做泡菜的那个学生多少还能让我们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油然而生几分信心。
话说回来,大学和泡菜毕竟还是太有“间离效果”了,这更像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参与的素质项目,所以也难怪很多学习了电脑等尖端技术的同学们不忿。但我们的少年儿童都做什么去了呢?他们反倒在拼命学习,拼命考证,然后从“小升初”开始,用力去挤大学那扇窄门。
不能把这颠倒了的过程理顺吗?素质教育越来越像一个筐,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往里面装什么无所谓,拿出来的时候都应该是“政绩”。而学生、家长只能一边接受素质教育,一边自我教育。最后一切到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抓瞎,即所谓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没有穿游泳衣。既然教改这么多年都没有改变这个事实,学做泡菜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