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笔者认为,文理分科之辩,应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
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议论声中,“怕加重学习负担”成为学生家长最重要的理由:“分科只考4门,都累坏了;不分科考试学科翻番,怎么受得了?”但不少“过来人”认为,文理过早分科弊大于利,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笔者认为,文理分科与否与学业负担轻重,并非绝对相关。分科,意在推进深入学习;不分科,着眼于全面拓展知识面。两者对学科知识掌握的深浅程度要求是不同的,“少而精”不见得比“多而博”轻松,过早分科进行“精耕细作”,反而会加重负担。
退一步说,就算通识教育当下增加了负担,但从个人长远发展角度看,应该利大于弊。有人把学生时代比作“压缩”过程、成人之后再“解压缩 ”。成年之后能“解压缩”出多少知识与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时代的“压缩”积累。基础教育,是为孩子成长打基础。只有在学生时代“文理兼修”,尽可能多掌握各类知识,才能为将来“解压缩”预留更广阔的天地。
从国家发展来看,也需要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边缘交叉学科正成为创新的热点领域。如取材于蚕丝的“人造”皮肤造福烧伤患者,是材料学与医学的交叉;桥梁美学,融合了力学与美学知识;科学技术的运用,也需在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前行……文理兼备,能创造更多机会“碰撞”创新火花,推动社会发展。
文理分科的兴与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当初分科,有其时代背景和意义;如今,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不少大学开始推行“通识教育”,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广阔、更厚实的平台,或许能给高中教育改革提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