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郭世佑教授日前在校园网上发表公开信,批评部分学生的要分现象,说他作为《中华文明通论》课程组负责人,连续接到07级部分同学的电话、短信与电子邮件,共计多达200-300人次,超过他调入法大5年来学生提问次数之和。
可以肯定地说,要分现象在各地大学中早已十分普遍。某大学一名教师曾给我看过学生发给他的短信,该生因“要分未遂”而在短信中对他破口大骂。这位老师无奈地摇着头,说:“竟然有这样的学生!”因此,我十分同意郭世佑教授对学生要分现象的评价:比考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伦理与文明程度;比奖学金、保研、出国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人格与国格。
然而,如果我们将对“要分现象”的评判聚焦在大学生的荒唐无知与品行缺失上时,无疑又是十分偏颇的。不错,学生要分基本上都是强词夺理,功利性很强,手段绝非正当,也凸现了大学生思想品德上的瑕疵,因此,必须予以旗帜鲜明的抨击和制止。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伸手要分,甚至还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呢?我想这绝非说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整体性滑坡,而要从大学管理的现实中去找寻答案。
大学显然不能要求入读学生都是道德品行方面的完美无瑕者,否则大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主要价值。大学的责任除了传授知识,更在于用自身的学术精神与品格示范对如同璞玉的大学生进行灵魂锻造。因此,大学本身首先应该坚守自己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底线。具体到学生学业这个问题,大学理应拥有并坚持自己的一套评价与考核制度,这个制度应该是刚性的,人人平等的,不能撼动的。大学的管理者,以及制度的执行者——广大教师,心中必须只有这把尺子,而没有任何自由裁量权。
然而,事实上,不少高校在实践中自毁制度长城,为了让学生“合格”地拿到毕业证书,为了避免因大面积的学生不及格而影响学校声誉,而放松了对学生的学业管理,让原本应该刚性的制度变得形同虚设。我想,这才是大学生要分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根本原因。
钱学森先生当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时,曾出了两道题,让1958级力学系学生整整考了一天,考试成绩出来后,竟有95%的同学不及格。对此,钱先生很不满意,但是,他不是简单用加分的办法送学生过关,而是让那些学生在校多留了半年时间,讲授《工程中的数学方法》,还让学生恶补高等数学。
我想,在钱学森先生面前,不可能出现伸手要分的学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把尺子——让学生获得真才实学。卢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