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硕士毕业的银行白领刘某,因为夫妻常年两地分居,决定“寻找异性排解自己的精神空虚”。他设局以航空公司招空姐为由,骗奸了8名女大学生(2月12日《京华时报》)。
此事中令人惊异的地方在于,被害人大多表示,她们认为公司面试时,有这样的“潜规则”。所以在刘某提出性要求时,没做太多反抗。甚至,“自始至终,8名受害者对刘某都未产生怀疑。”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轰动一时的孙靖国高招诈骗案,一个年仅20岁的高考落榜生,仅以一个简单的谎言,称能以几万元资金帮孩子“办”入大学,就诈骗了600多名家长共3700万元。被骗者中不乏当地学校的校长、教育局官员等地方高端人士,甚至有一位政法委书记!
我们很容易批评这些受骗者盲信,是傻瓜。但老实说,我对他们抱有相当的理解之同情。因为我扪心自问了一下,在相同的情境下,结果会怎样?我至多能回答,如果我是女孩子,我会反抗。但对于相不相信有潜规则,会不会上当?想了半天,我也作不出一个明确的否定答案。
从被骗奸的女大学生,到政法委书记,再到街道小贩,他们也可能在自己或家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见惯了某个领域的潜规则。女大学生也许见过家长给老师送礼;政法委书记也许见过或听过很多司法腐败的故事;街道小贩也许见过,甚至给过城管或街道办“润滑剂”,并因此得到方便……推己及人,从此他们就认定,潜规则具有社会普适性。
我们都痛恨潜规则,但我们又都潜规则着。当一个社会系统以某种游戏规则运转时,这个系统内的个体无论情愿与否,最后都会遵循这套游戏规则行事。中国社会现在一碰到事,人们习惯性地就要问:有门路没有?要送什么?
在这条女大学生被骗奸的新闻后面,有许多很残忍的评论。但是,我实在不觉得我们(尤其是男性)有什么资格去嘲笑这些女孩子。潜规则一旦被“习惯”,我们迟早或者早已被“强奸”。
作者: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