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课题组涉嫌多篇论文造假事件了犹未了——据2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尽管李院士与药企之间打起了“口水仗”,发表声明称,贺海波“如何剽窃、造假、投稿等,事先我一无所知”,但不断曝出的内幕在不断还原事件的真相——课题组的曾经成员之一周立涛(化名)称,在李院士长期不在浙大,吴理茂又“从来不进实验室”的这个课题组里,真正的学术骨干并能给与学生指导的,只有贺海波。
在此情况下,“院士课题组”似乎成了一个怪胎。
先看看李院士的院士课题组到底是咋回事?在浙大药学院下属的现代中药研究所,位列第二的负责人是副教授吴理茂,还包括10名博士和硕士。据报道,李院士坦言其在北京中医研究院供职,做浙大药学院院长是兼职,“我已经75岁了,老这么来回跑也跑不动了……只能对这个药学院的教学科研等大的问题管一下,至于具体研究生的工作根本没工夫管”。事实是,去年8月吴理茂赴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术交流时,即指定贺海波为代理负责人。
再看看李院士的课题组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据周立涛介绍,入学至今,他只见过李连达院士两次。数年内很少有机会被指导做试验,也没有被要求参与任何论文的写作。周立涛们被要求每天8点半到实验室,练习动物注射试验。而在每周可以见到吴理茂的周会上,吴强调最多的只是实验器材的干净与否,以及学生们有没有及时下载国外学术期刊的全部文章。
之前媒体报道过,一个导师要带十几个或数十个研究生,最后只能流于“放羊”。研究生沦为导师的“打工者”,毕竟还有“老板”之实务,而李院士只能算“甩手掌柜”。如此“空头”博导,如何领导学术创新,又如何教育弟子践行学术道德?可“院士课题组”仍然要“产出”,学生抄袭造假之事就难免了。
一些学校之所以喜欢聘资深院士当院长,为的就是撑门面,争国家级课题研究、争项目资金。一个学校有多少院士,更是对外炫耀的一种资本。于是,近年来各校掀起了竞聘院士的热潮,有许以别墅高薪,也有诱以数百万专项资金的。一些院士在利益面前难免“盛情难却”,以至于身兼数职,四处“走穴”。其结果是,不仅无心科研,浪费了国家资金,还带坏了队伍,败坏了学术风气。
行文至此,想追问的是:如此怪胎式的“院士课题组”,不会是绝无仅有吧?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