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20个问题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被列入其中,引起各方舆论关注。昨日,记者带着这一问题对贵阳的学生、老师以及一些“重量级”的“过来人”进行了调查,大家在该问题上或赞成或反对,交锋甚为激烈。
对于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在互联网上也非常激烈。赞成者认为,进行通识教育,让国民有良好的人文背景,更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举出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例;而反对者以当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为主要论据,指出专业人才的培养才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两种观点都各有道理,难分伯仲。
教育关乎社会未来,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国民,就塑造出什么样的社会。那么,对于教育改革这样的大事,并非全体国民同意就好,并非认同者众观点就对。让大众参与进行讨论,意在汲取民间智慧,彰显尊重民意,而并非要求取得共识。一般国民对于教育问题本身没有专业背景,不见得有多少见识,许多学生更是站在自身利害关系和喜好的立场上谈问题,观点难免粗浅偏颇,更有许多人不过姑妄言之,其观点的建设性价值只能存疑。那么,对教改问题的讨论,关键在于大胆讨论,小心取舍。
这种取舍不意味着由教育部的官员决定就行,而应当问首先计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尤其要问计于教育界人士,问计于历史的成功经验,问计于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当先由学术界研究比较各国文理分科教育的得失,拿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再向公众说明这些方案的优劣,然后再由全民选择和讨论。只有确定了理性科学的教改方向,弄清了各种教育理念的优劣,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多重比较,才有可能找到我国教育存在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补救之路。可以确定的是,对于确定学生学什么,如何塑造的大问题上,应当多听些专家学者的意见,应当多听听精英的说法,而不应当过分走“群众路线”,交民间“议处”了事。如果在需要专业判断的事情上过分“民粹”,被民众意见所左右,那就是教育群盲主义,和以前曾经存在的工农兵办教育有何区别?这就好比要造原子弹,却将群众议论当成建造方案,态度是民主了,效果恐怕是灾难性的,一定会浪强人力物力,将社会引入歧途。
教改不应当完全排除群众意见,但对于各种观点要学会取舍,要有科学的选择机制。对民意的尊重,应当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而不一定是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瞿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