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规划纲要的制定提出了大量意见建议。2月6日,有关部门将原来向社会征求意见的36个问题凝练成20个重大关键问题,再次发出公告,请社会各界提出解决思路、办法和措施。
看了这样的消息,社会各界普遍反映,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采取公开、民主、透明的方式,在文本出台前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作风和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坚强决心。这种问计于民的作法好!
人民群众中间往往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从历史上看,人民群众从来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民间也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问计于民的作法可以广集众智、广纳群言,对于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尊重人民意愿、倾听群众呼声的群众路线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改革开放事业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我们党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重大方针政策问计于民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
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方面人士的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伟大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身处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感受最深,改革的愿望最迫切,改革的要求最具体。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每一项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全社会都十分关心。规划纲要的制定是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理应让人民群众知情,请人民群众参与,向人民群众问计,听人民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评判。
同时,教育改革的命题和解决方案一般均来自实践的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要求。特别是长期在教育领域工作的校长、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更有针对性,广大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拥有更为直接的发言权。正如30年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样,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也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拥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最广泛的民意基础,才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只有这样,规划纲要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在历史上站得住,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
当然,既然是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每个发表意见者的身份、立场、目的不尽相同,就会有层次不同、侧面不一的问题呈现出来,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争论、批评和指责。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不同意见是十分正常的,甚至可以视为一件好事,真正体现了公开的本义。经过社会各界以及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各抒己见、激烈讨论之后求同存异,在新的认识层面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形成全社会共同认可的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愿意共同努力的目标,正是这次大规模、长时间、多角度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最终目的。
问计于民的作法激发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许多闪亮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浮出水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好效果。据介绍,自正式启动以来,从10来岁的学生到90多岁的耄耋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从海外留学生到退伍军人、退休干部,民众纷纷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等多种渠道发表意见和建议。截至2月6日上午10时,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110多万条,相当一批针对性强、有深刻思考、有独立见解的思想观点和对策建议呈现出来,充分显示了社会各界对党中央、国务院问计于民作法的高度认同。(郭扶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