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事件不能止于“罗生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论文造假事件不能止于“罗生门”
2009年02月05日 16:28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伴随着各当事人不断给出的说辞,日前曝光的“浙江大学博士后论文造假”事件大有成为一部现实版《罗生门》的势头。《罗生门》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名作,围绕着一起刚刚发生的凶杀案,目击者樵夫、杀人凶手和死者的妻子各自给出了不同的说法,真相始终无法大白。

  在举报者祝国光的描述中,以浙大博士后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系列论文造假事件,有很大的可能是集体造假,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药学院院长李连达等人有参与其中的嫌疑。浙江大学的官方回应说,该校博士后贺海波未经同意使用了别人的数据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李连达院士等人并不知情。事发后贺本人也承认了这一点,浙大已将之解聘。就在昨天,李连达院士也出面自辩清白:他的某项研究成果威胁到了国内某制药公司的商业利益,对方收买他不成,随后就出现了“ 举报造假”的事,而祝国光正是该公司的工作人员。

  究竟是院士率领手下集体造假,还是小字辈背着院士胡来,抑或是商业阴谋引发的乱战?真相似乎越来越扑朔迷离。在三个版本的描述中,李院士的陈词可以暂不讨论,就算他说的“商战阴谋”的确存在,也属于另一个范畴内的议题,改变不了他是否参与造假的事实。动机是无法加罪的,能论个是非的是事实本身。

  个人造假还是集体造假?网络舆论似乎有了基本的风向。祝国光登高一呼,网民们对李连达课题组发出了愤怒的声讨,少部分为浙大和院士辩护的声音几乎淹没不闻。为什么这些千万里之外的、未做过什么调查研究的人会宁可信其有呢?因为人们已看过了太多触目惊心的高校学术腐败案例,留下了“腐败是常态,清白是例外 ”的印象。每有新的举报露头,心里先就信了三分。如果举报者的质疑有说服力,那就更是群起响应。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意气用事成分,但这种心理惯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浙大的回应被认为是“丢车保帅”:定性为个人事件也就为学校建立了防火墙,开除了贺海波也就撇清了课题组。这同样是网民们看了无数的“危机公关” 后惯性思考的结果。

  然而,网民的鸣鼓而攻和浙大的哓哓自辩,并不能廓清事实真相,只是使“论文造假”成了一起成千上万人关注的公众事件。事实的调查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中:祝国光已“返回芬兰”,而且就算在国内他也没有能力展开彻查。浙大给出了一个调查结果,但由于瓜田李下的嫌疑,不能完全取信于人。目前而言,最重要的是一支能为公众所认可的力量介入调查之中。对当事各方来说,这个调查结果很重要。公众需要真相,如果确属集体造假,这将提醒人们学术腐败的糜烂程度很高,学风的重建势在必然;如果只是个人造假,这将使公众对高等人才的学术操守保留一定的信心。对于浙大和李院士来说,真金不怕火炼,为了维护学校和个人的清誉,为了免受懵懂之人的指指戳戳,他们也应该乐见权威调查结果的出现。

  江湖上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故事里的人起劲表演,看客们使劲呐喊。新的一天开始,更新的故事发生,看客们又去追逐热闹,老故事留下的滔滔话语还在耳边回荡,却已没有认真聆听的耳朵。这次的论文造假事件,已经成为人们评判高校学术腐败的标志性事件,我们不希望它发展成一个无言的结局。祝国光表示,他曾向国内多家机构举报此事,“迄今为止,只有中国工程院表示收到举报,正在立案调查”。这次会有什么结果?我们期待着真相的展露。李星文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