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现已确认其发表于国际期刊上的14篇论文,系剽窃、抄袭之作。浙江大学在《情况说明》中称,“论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连达院士所带的博士后贺海波个人行为,其他作者并不知情”。(2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国际期刊,14篇论文,造假,这样的关键词组合给人的印象比一般的学术造假更糟。贺海波已被浙江大学开除,案件被处理,但到底是个人造假,还是集体造假,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与公布,其他疑点也还有很多。这起学术造假事件同以前的学术造假事件一起,一次次降低着我们对学术操守、学术品格的整体评价。
学海无涯苦作舟,说的是做学问的辛苦。学术造假,“苦”已失去了斤两,造假背后是心态的变质、信仰的变质。难以杜绝的造假行为发生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当然有内因可寻,作风不正,禁不住诱惑,压力太大,等等,但一次次这样总结,恐怕我们都会觉得厌烦。大学已非传统清净之地,学术环境偏离纯粹,做学问与求利益相勾连,自然是又见抄袭。为什么要用“又”呢?还不明白?
文/肖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