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升初中(简称“小升初”)的“暗战”中,培训班是个极其特殊、极其微妙的角色,让众家长和学生“恨它但又离不开它”。“暗”字道出两层意思,一是3月份以前,当年的小升初政策尚未通过官方渠道明说,各路小道消息便暗传不断;二是一些热门学校已开始暗中行动,亲自动手或是委托机构网罗优秀生源。“战”字指家长之战、学校之战、学生之战、培训机构之战,而即将到来的寒假便是决战的巅峰时刻。(人民日报1月13日)
这篇《京城培训班“暗战”小升初》的报道看过之后,第一个感觉是:家长太累了,家长太难了。如一位北京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周六上午是四中附近一家培训机构的测试,进行了3个小时,然后打车去参加人大附中培训班3个小时的测试。周日上午是师大二附中培训班3个小时的课,下午是巨人杯测试,又是3个小时。晚上是巨人学校的培训课程一个半小时。”的确,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局外人很难真切体悟到小升初阶段家长们那种揪心的感觉和奔波的劳苦。如今,“占坑”已经成为小升初的一个坊间术语,意为通过在培训班里培训,获得参加目标中学考试的机会。而“坑”有两种:重点中学的嫡系培训班、与重点中学有“往来”的机构培训班。
虽然培训班被明令禁止,但不少地方的不少学校都或明或暗地开设。而且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有时甚至会成为某些重点校、名牌校的保持其地位的手段。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有背景”的培训班,由此而挤进一所名校,那真可谓“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因为“可以肯定的是,没报任何培训班的‘乖孩子’,大多落到普通学校”(报道中语)。所以培训班已成很多家长的一道坎,成为家长的心病,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这事确实让人烦恼,不是烦恼为此花钱,而是烦恼花钱没效果;不是烦恼没辅导班报,而是烦恼不知道报什么班好”。
家长都愿意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故有评论认为,是家长们的“狂热”促成了培训班“身价陡涨”。这样看问题,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换句话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培训班的存在以及它们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让家长们为之“狂热”的。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用“上班”就能享受到理想中的优质教育,谁还会去追捧培训班?那不是脑子有病吗?
实事求是讲,虽然近年来我们教育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优质教育资源还是缺乏的。“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其实就反映了这种稀缺。但是,越是在稀缺的大背景下,越应该强调“公平”二字。我们的目标是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培训班的存在,不仅让孩子们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不仅让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且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让“小升初”不公平现象加剧,让教育的发展更加不均衡。各色培训班对于“小升初”介入得太深,绝不是什么好事。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属于全民的,不能拿来营销和赢利。(滕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