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高校轮番上阵推出的自主招生,吸引了沪上众多高中生参加。部分学生疲于奔波,在几家高校之间“连轴转”,老师和家长直呼“加重学生负担”。笔者却认为,一条重要原因恐怕在于学生,面对众多选择时存在盲目心理。
自主招生的本意,是不同学校按不同特色命题,与不同专长的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北大、复旦、同济、财大……随着具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于是,不少原本只瞄准北大的同学,也参加了财大的自主招生;有些学生平时实力一般,也不顾自身实际要“进军”清华。学生普遍觉得不能错失良机,高校自主招生出现“赶场子”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参加,不仅有违自主招生初衷,也与统一参加标准化高考渐趋渐近。
高校自主招生的另一导向是让学生展开错位竞争,以减轻高考压力。但有些学生表现出的某种非理性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加剧了竞争。有些学生本来不喜欢某学校和专业,但为了给自己留更多的“后路”和选择,也去参加其自主招生,无形中还抬高了这些学校的自主招生门槛和难度。部分学生虽然能拿到多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但最后只能“花落一家”,也影响了他人的录取机会,造成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选学校如同购物,选择机会众多,但最终的唯一选择,无非取决于自己的实力和喜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主管部门也可采取一些限定方式,如上海中考自主招生目前限选两所学校,以提高报考率和录取率,似可借鉴。(李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