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优秀作文”怎会八成雷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儿童“优秀作文”怎会八成雷同
2009年01月09日 16:40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第二届“想写就写”儿童作文大赛收到上海市以及港澳地区共计208所小学的4000余篇小学生入围作文。专家评审组对这些入围作文初审之后发现,“大量的作文都枯燥乏味,80%以上的作文是一个模式”。

  有专家评委担忧在现行小学生作文训练模式下,孩子将成为僵化的写作机器。

  速度时代反思“快餐”生活

  秦宁

  八成儿童“优秀作文”模式雷同令人遗憾,却又在意料之中。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这或许是问题的根源。从高速列车、F1赛车、磁悬浮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各式快餐,我们都在追求速度。据说经济越是发达之地,人们的步行与进食速度也越快。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今后加速度会越来越快。速度成为新时期人们膜拜的偶像。

  信息技术的兴起,又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对速度的崇拜。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他说:“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实际上,人类社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颇似摩尔定律。

  对速度的盲目追求,往往使人们过于推崇标准化,这在无形中影响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君不见,今天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于标准化考试、快餐式阅读,喜欢短文、短信、短片,喜欢快速浏览,浅尝辄止,对长篇大作、文学经典缺乏兴趣。美国一媒体日前报道,一位青年已难以阅读超过4段的文字材料,而且这具有一定普遍性。

  快餐式生活环境,使青少年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想像力受到限制,思维模式趋同。在这种情况下,以“快餐”模式撰写的优秀作文又怎能不雷同呢?不过,对此警醒的应该是成年人,遗憾的也应该是成年人———我们应该反思为青少年创造了怎样的成长环境。

  分数不可取,分享价更高

  曹柳莺

  学生作文雷同,专家担心孩子成为“写作机器”。我以为,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孩子们纷纷弃笔罢工,对写作这一本来乐趣十足的事从此心灰意冷。

  孩子的心思总有着许多琢磨不透的阴晴不定,更有着奇思妙想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然而,丰富多彩是一回事,用文字将丰富多彩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一旦以文字的形式将思想固定下来,便免不了遭到方方面面标准的打量。这些标准产生于现行的教育模式,更产生于不少教师对模式的僵化执行———凡是经典的就要唱颂歌,凡是举例子就要牛顿、凡·高、神州七号,凡是立论就要大量排比……琐碎的感悟不够高雅,青春的懵懂不够积极,有力的批判不成体统。如此一来,原本纷纷扬扬的思绪被无情冰冷的规矩束缚得动弹不得,笔下的文章也仿佛流水线上产出的一般。

  一篇作品的好坏并不能由分数说了算,这些标准只是考试体制无奈的产物。对于创作,特别是孩子的创作,“分数”之类的教条本该退出历史舞台。倘若老师将分数改为自己看了学生作品后的感悟与思索,或许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起码,他们知道,自己的作品总会有一个悉心的阅读者,他不会妄加评判,而是会平等地、友好地和自己交流分享。

  童年不该“成人化”“娱乐化”

  江 莘

  《神龙帕夫》是一首曾经相当流行的英文歌曲。歌词大意是,儿时小杰克和玩具神龙帕夫做伴,想像着他们如何纵横驰骋,尽显威风,可是当小杰克长大了,他开始纠结于俗世羁绊,不再找帕夫玩耍,彼时英武的神龙就此一蹶不振。

  “失去的纯真”正是这首歌的主题。有哲人曾形象地将孩童比作一块“白板”。随着不断成长,白板被不同的画笔着色,而纯真渐逝。人的长大是否得以“纯真”的失去为代价?当困惑的人们仍在试图回答时,似乎发觉自身又面临着另一番新的危局,还有“纯真”,还有“童年”吗?

  儿童作文少了本该有的童真,一台台僵化的写作机器复制着相近的成功模式;荧屏舞台上的儿童,举手投足间倒是多了份不相称的成熟,成人化的着装打扮,口吻老练世故,而观众们倒也乐见这些小小“大人们”的出彩表演;儿童歌曲和动画片,童话般的想像力褪了色,似乎成了一个微缩的成人世界;而成人世界里的“流行 ”在儿童世界里也颇受欢迎,媒体上不时表演着儿童如何像模像样地谈情说爱,如何通过“行贿”捞到些许好处。

  童年正在消逝。该如何帮助孩子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又该如何呵护童年的记忆呢?对此,家长和社会不该苛求孩子,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纯真的想像力,以及防止童年的“成人化”和“娱乐化”,才是当务之急。

  为了什么而写作

  洛 洛

  本届以《我们的节日》为题的儿童作文比赛的名号叫做“想写就写”,但汇集起来的作品却“怎么看都像部写作机器”———只见“写”,不见心。

  什么叫“想写就写”?“想写”是初衷、“就写”是行动;“想写”是目的、“就写”是过程。“想”不但是“思想、思索”,而且是一种“意愿”、一种“热情”,有感而发、不写不行。

  为什么小朋友的作文里“想”和“写”差距悬殊?我认为这是不同病灶的同一表征,当分两个过程来讲。首先孩子们是不是真的“不会想”、“不敢想”、“想无可想”?看了大赛后评委的“含泪呼吁”我就替孩子们冤得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已经如此紧凑、板滞、乏味了,评委们却还在“作文训练”的层面就事论事。试问参加大赛的小朋友们有多少能逃离习题、练琴、提高班的“连轴转”后轻松烂漫地过一个节?而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又有多少能奉献给孩子一个“吃月饼之外的中秋节”、“吃粽子之外的端午节”或者“吃青团之外的清明节”?在整个社会都在快餐化中华传统节庆文明的大背景下,孩子们怎能写得出真正“节日趣味浓郁”的文章来?

  第二个是从“有感”到“落笔”的过程,在这当中出现了成人化或者不恰当的表述纯属技术性问题。比如那个写出《我对她的爱情》的小学男生,没人怀疑他的“感情”是真挚的,但他所用的话语系统显然与他的社会身份不相符,这和大众文化、传媒的影响有关。

  这两种症结哪种更可怕?我看两者相当。前者是主动向成人世界臣服,是无奈地虚伪;而后者却也逃不过成人化的语言习惯对于心灵和思维的禁锢。相较之下,“ 写作小机器”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慢慢被成人世界的贫瘠、冷漠和低级趣味同化,诞生出更多速老速朽的语言和思想来。若要根治这两种“小机器”,恐怕还得从教育的源头入手。

  教育当鼓励创新

  伯尔曼

  我们身边的大人们似乎总是担心着自己的孩子。既怕他们不学好、不听话,又怕他们自作主张、特立独行,遭别人排挤。为此,几乎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会被送进学校。在这个追求进步、协调和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大课堂里,人们深信“花朵们”会接受阳光的普照而茁壮成长。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们逐步了解到语言怎么组织和运用、数字如何计算以及规则和纪律必须遵守等知识和道理。辛勤的园丁们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洗脸,要懂礼貌等。当然,学习“表现好”的同学批评任性的小朋友,更是这个课堂里时不时会上演的剧情。

  通过这些手把手的“谆谆教诲”,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懂得了照课堂和课本上的做就是“听话”,就不会受到指责。

  不过,可能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孩子们不再天真,不再爱幻想。对他们来说,多拿小红花,考试得满分,带上“两道杠”,就是自己生活学习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作文大赛中“优秀作文”有八成在模式上雷同,正是这样一个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一个不鼓励创新和自由想像,反对乃至遏制个人尝试的僵化模式,只会塑造出模式化的产品。就此而言,小学生“爱情作文”的出现,确实有点“雷人”,但却比八成“雷同”更让人欣喜。

  先“人”还是先“文”

  空穴来风

  儿童作文的八成雷同,给了作文大赛评委们一个惊诧。本应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童言无忌”,何以成了从结构到内容都相似的“八股文”?

  道理十分简单,学生作文不是“闹着玩”,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升学,老师和家长对此都十分明白。如果孩子当真“想写就写”,家长和老师显然会更为担忧,万一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没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被判零分,不就误了大事?相对于冒险的“想写就写”来说,家长和老师更愿意采取保守的、不出彩但也不丢很多分的方式,中规中矩。

  中规中矩的后果往往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这不仅会磨灭儿童的纯真天性,还容易使孩子变得言不由衷。甚至有的小学生因为写不出“雷同”的作文,每次写作文都如临大敌,觉得无内容可写,很难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经常要重写,久而久之竟患上“作文恐惧症”。

  记得一位老教师说过:“读书是做人之本,做人是作文之初。”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把作文简单地定位为一项应试能力是鲁莽而片面的。八成儿童优秀作文的雷同,留给我们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先“人”还是先“文”?

  写作不是工匠活

  大 何

  我一直不太喜欢“作文”这个词。既然叫“作文”就有作法和技巧之说。最近看到网上的小学生作文,一派小大人的风气,没有任何从心而发的内容。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手法运用自如,可就是读不明白这些小朋友到底要借此表达些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本叫“某某作文集”的书开始卖得特别火。里面说得最多的就是教学生如何堆砌辞藻、谋篇布局,有的干脆在书的封面上打上“某某某类作文的写作技巧”等字样,而对于怎样提升文章思想却寥寥得很。孩子们从上面学到了“作文”之法,明白了首尾呼应,明白了三段论述,背了些能拿高分的范文。于是,作文成了一件工匠活,只要会砌会垒就成。

  那么“作文”的真正意义呢?它是要教会孩子运用文字表达和思维,记录各种人生经历,思考历史与未来。然而,本该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的童年想像最终成了以“我们的节日”为题的作文大赛中,不少小朋友“吃着月饼想到了抗震救灾”,不少孩子在同一天包粽子、吃青团……当思维训练走向工匠培养时,怎不令人担忧。

  想起前两天在报上看到的去年法国高考的理科作文题,“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与《带着感动出发》、《坚强》、《不要轻易说“不”》之类的中式考题相比,差别显而易见。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