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大三学生、12岁的张炘炀,日前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即将成为这所高校理学院数学系非线性分析方向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早在2005年的高考中,年仅10岁的张炘炀以505分的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正式录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引起巨大轰动,媒体争相报道。如今,读大三的他已经修完了需要4年完成的全部学分,完成了毕业论文。而且,12岁的张炘炀将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看来,有着诸多“非常”表现的张炘炀又将成为新一轮的热炒对象。况且,随着高考招录工作的进展,新的高考状元甚至新的“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都将陆续揭晓。按照往年的惯例,每年一度的“神童”炒作又将开始。对于此类现象,笔者希望大家从今以后不要再炒作“神童”了,让真正的“神童”在安静的氛围中顺利成长。
纵观历史,我国自古就不乏神童出现。所谓神童,是指从小具有某种天赋或才能超群的人,也就是智商(IQ)高的儿童。令人惋惜的是,很多神童总是难逃“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宿命。比如古代的方仲永,“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20岁成庸人”,昙花一现,“泯然众人矣”。时至今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曾经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神童”宁铂说过:“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如今的他已经出家为僧,与世隔绝。笔者由此想起,我国古代有个叫卫玠的孩子,由于他长得太漂亮了,只要一出门就被好多人围堵,争先恐后地要一睹他的风采。结果他不敢再出门,每天郁郁寡欢,仅活了20多岁就早夭了。人们都说他是被“看死”的,笔者觉得他实际上是被“捧杀”的。现在,那些聚拢在“神童”身边的狂热追逐者以及浮躁的大众,大肆渲染、群起赞颂的表现,无形中恰恰就是对神童的“捧杀”。
据说在美国,当一个或几个神童被发现之后,尽管教育者会在知识的传输上给神童“开小灶”,侧重于动手、动脑、写作、分析等实践或研究能力的超前培养,但人们并不会大张旗鼓地予以宣扬,更不会将其作为榜样供大家仿效。而我们,在获知“神童”消息后,往往显示出过度的热情,趋之若鹜。殊不知,历史上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是经过完善人格、刻苦努力而成才的。外界大张旗鼓地盲目热炒与追捧,极有可能催生出一个个现代版的《伤仲永》。
在这个人才成为发展关键的年代,我们固然为“神童”的横空出世而欣慰,当然更期望他们在漫漫的人生之旅中不断地保持“神力”。如何对待“神童”,笔者套用一句流行语的说法:“如果你恨他,就请你‘捧杀’他;如果你爱他,就请你‘冷落’他。”笔者相信,以平常心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给予神童适度的冷漠和更宽松的成长空间,应该就是对神童最大的关爱。(叶文东)
图片报道 | 更多>> |
|